写下本文的目的在于希望能给戒邪淫的戒友一些面对不顺的启示。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有过长期邪淫历史的戒友,常常难以如意,诸多不顺,诸如阻碍、倒霉、被人轻视等等。也折损了不少福德,造成了许多恶业。生活增加了许多痛苦。因此积极放生、供佛、念经、诵咒,祈求佛、菩萨的加持,帮助自己消除罪业积累福报,戒断邪淫,生活安乐。但是,这不能马上让不顺消失,不顺依然还在,消业累福,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里还是要面对阻碍,倒霉,被人轻视。 圣贤留下了许多智慧给我们,其中有一个成语是“厚德载物”,德行深厚的人才能承载相应的物质或者福报,选择放生,念经,诵咒修大福报,要承载大福报自身必须也要有一定的道德,但反观自身,因为邪淫败坏,自身的品德降低,所谓万恶淫为首,没有深厚的道德。因为自己德行不够,较低,被人轻贱也是道理之中,他人无风不起浪。 虚怀若谷,也是圣贤的智慧,虚空一样的胸怀像山谷一样,有一个禅宗的故事,叫《痛苦和盐》,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 有一个小和尚经常坐在寺内叹息自己的烦恼和痛苦。 老和尚对他说,你出去买些盐巴回来,小和尚心中老是不高兴,心想寺中那么多师兄弟,为什么偏偏这样的苦差事叫自己一人去干呢?虽然心中不悦,但又不敢推脱,就走出寺庙,不到两个时辰就买回来老和尚要的盐巴。 老和尚让小和尚再去取一个水杯,小和尚按老和尚的吩咐拿来水杯。 老和尚用手从刚买来的盐中抓了一把放入水杯中,并盛满水,慢慢摇均匀,叫小和尚喝下去。问小和尚喝后有啥感觉 。 小和尚回答说:“苦”。 老和尚不作回答,带上小和尚走到离寺庙山脚下的一个湖边,将剩下的大半袋盐洒向湖中,轻轻用手捧起湖中的水,让小和尚喝下。老和尚再问小和尚是啥感觉。 小和尚回答说:“甜甜的”。 老和尚靠近过去成天心中充满郁闷的小和尚身旁。对小和尚说:“人生中烦恼和不如意都会时时与其相伴,一生经过的痛苦或失败总是屈指可数的。但一个人的容量和心胸可大可小,如果困难或烦恼面临我们时,他的容量越大,就会感觉到痛苦越少。正如你喝的两种水。开始你感觉到苦,是因为杯子太小,后面的水不苦,是因为湖的容量比杯子大。现在你知道你为什么烦恼比别人多的原因了吗?” 生活中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快乐与否的主要原因不是在别人给予了你多少快乐或幸福,而是取决于我们自身心中的容量有多大、多宽、多广。用我们的度量去融化了多少的烦恼、忧愁、失败、挫折? 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它的容器,而不是盐本身。 佛家有一副经典的对联“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佛的容人雅量和看淡得与利、悲与愁的胸襟。 看完这个故事,你一定明白了同样的事对心胸宽阔与心胸狭隘的人,是不同的感受,一个像放在湖里的盐块,一个像放在杯子里的盐块。前者尝不到咸的味道,后者尝的是咸味。生活里的不顺,就像这一块盐巴,它咸淡与否取决于自己的心胸有多大。道理如此,但是我们自身目前的心量确实有限,因此,就要放大心量。虚怀若谷,山谷的特点是低,因为其低,所以能容纳瀑布流水而成江河,放大心量,也要把自身放低,遇事遇人恭敬学习。可以让不顺成为帮助放大心量的一些外缘,这也是随缘,把握当下。佛法教众生慈悲喜舍,放大心量,我们自身放大心量,也需要慈悲喜舍,但是对于不精修佛法的戒友,慈悲喜舍,是个很抽象的概念,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则,“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最后一句是说孝悌是行仁之本,慈悲喜舍也是行仁,对于戒友孝悌是相当适合的方式,又所谓“百善孝为先”,佛弟子诸多文章劝人向善,首提倡的都是孝顺父母,因为善心从这里养出来。《中庸》云:“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亲亲”是在家孝顺父母,为大是把同样的仁心扩展开来,对待一切人、事、物,心量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放大。 倘若能如此,在逆境中化解烦恼,开阔自己的心量,提高自身的修养,是双赢。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中“若人至心供养佛,复有精勤修孝养,如是二人福无异”,因此,孝顺父母,也是在给自己积累大福报!让自己在父母前,把自己的爱心建立起来,容忍、宽容、大度、关心、爱护...扩展在生活中,走向幸福、快乐! 如果此文能给人带来帮助,愿这些功德回向戒邪淫戒友断除邪淫!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