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济禅师的这一做法,抓住了宗门之修行与教下的根本区别。 教下的修行,在见地上,不要求一步到位,可以随着功夫的升进,经初善、中善、后善,不断升进,最后到达圆满。换言之,教下的信、解、行、证,都是有次第的。而宗门的修行,由于是以证法身为首要目标,在见地上强调“透三句外”,在功夫上强调“离心意识”,这一目标决定了宗门的修行必须以圆顿的见地和信心为前提。在宗门里,观行的功夫之深浅和纯熟程度方面允许有差别,但是,在见解方面是没有阶次可言的,必须是“见与佛齐”,不得有丝毫的偏离和不到位,所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从历史效果的角度来看,临济禅师强调“真正见解”在修行过程中的重要性,实际上,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宗”与“教”之间的矛盾。宗门并不是要排斥经教,而是要“借教悟宗”,不能死于句下而忘记了对自己心灵宝藏的开发。“借教悟宗”是宗门的传统。宗门之兴衰,与此有直接的关系。宋以后,宗门之所以走向衰败,原因之一就是,宗门中有很多人因过分强调“不立文字”而走向轻视经教的歧途,没有建立起“真正见解”,盲修瞎练。而临济宗之所以能风行天下,连绵不绝,直到现在,几乎成了禅宗的代名词,这可能与临济禅师重视“真正见解”,从客观上保证了宗门的经教基础有直接的关系。 二、“自性三身佛”、“无位真人”之理法 (一)“自性三身佛” 临济禅师认为,修行首先要对“自性三身佛”产生决定的信解。 自性三身佛是从佛性之妙用(即无分别智)的角度,也就是从“借功明位”的角度,强调“即心即佛”的理念,以便把向外驰求的心、思维分别取舍的心彻底消解掉,从而归于无心。临济禅师讲: 道流,约山僧见处与释迦不别。今日多般用处,欠少什么?一道神光未曾间歇,若能如是见得,只是一生无事人。……你要与祖佛不别,但莫外求。你一念心上清净光,是你屋里法身佛。你一念心上无分别光,是你屋里报身佛。你一念心上无差别光,是你屋里化身佛。此三种身,是你即今目前听法底(的)人。只为不向外驰求,有此功用。 佛者,心清净光明,透彻法界,得名为佛。 佛者,心清净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 道流,你只今听法者,不是你四大,能用你四大。若能如是见得,便乃去住自由。约山僧见处,勿嫌底法。你若爱圣,圣者圣之名。有一般学人向五台山里求文殊,早错了也。五台山无文殊。你欲识文殊么?只你目前用处,始终不异,处处不疑,此个是活文殊。你一念心无差别光,处处总是真普贤。你一念心自能解缚,随处解脱,此是观音三昧法。互为主伴,出则一时出,一即三,三即一。如是解得,始好看教。 临济禅师对三身佛的理解,与六祖的自性三身佛的观念是完全一致的。六祖讲: 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对初学者而言,这种从平等无分别智和无碍自在之妙用的角度来谈三身佛,比单纯地从无形无相的体性角度来谈“即心即佛”,更具有可操作性。 (二)无位真人、无形无相的历历孤明的听法者 上言“自性三佛”,主要是从无分别智的角度强调“即心即佛”,旨在告诉学人修行证道的原则,接下来,临济禅师又从“日用见闻觉知、转动施为一一都是自性的妙用”这一角度,向学人指示了修行的下手处。在这里,临济禅师提出了“无位真人”的概念。 “无位真人”实际上是佛性和常住真心的代名词,它一方面突出了心的无形无相和无住无依,另一方面又揭示了日用中的一切,乃至外在的山河大地和十法界,等等,都是从无位真人那里开显出来的,都是无位真人的妙用。前一个方面的意义,将“无位真人”同“生灭之妄心”区别开来了,而后一个方面的意义将“无位真人”同一般意义上的“灵魂”概念(“肉体”与“灵魂”是二元对待的,灵魂寄居在肉体中,肉体是生灭的,而灵魂是永恒不变的,可以迁移到别的肉体当中)区别开来了,换言之,“无位真人”不仅是五蕴身心的主人,同时也是五蕴身心之所由来,二者是体与用的关系,而不是两个异质的东西。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