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无量心(2)

因为欢喜修道而体悟者,在佛经中也多有记载,例如: 《释提桓因问经》:“我于喜乐念乐中,欲求五功德果。” 《华严经.入法界品》:“欢喜恭敬心,能问甚深法。” 《十地经》:“诸佛子菩萨,住于极喜地,极多欢喜

  因为欢喜修道而体悟者,在佛经中也多有记载,例如:
  《释提桓因问经》:“我于喜乐念乐中,欲求五功德果。”
  《华严经.入法界品》:“欢喜恭敬心,能问甚深法。”
  《十地经》:“诸佛子菩萨,住于极喜地,极多欢喜、多净信、多爱乐、多适悦、多忻庆。”
  诸佛菩萨中,以“欢喜”成就佛道者,除了弥勒菩萨以外,还有:欢喜自在佛、欢喜庄严佛、欢喜藏佛、欢喜德佛、欢喜无畏佛、欢喜威德佛、欢喜王菩萨、欢喜念菩萨、欢喜意菩萨、欢喜力菩萨等,可见佛教是一个提倡欢喜的宗教。
  因此,我们奉行佛教,除了自求清净安乐外,更应该散播禅悦法喜给大众受用,使大家在佛光的普照之下,远离忧苦的阴影。
  四、舍无量心

  慈悲固然能使众生得到福乐,但是行慈心、喜心时,容易生贪着心;行悲心时,又容易生忧愁心,因此佛陀告诉我们:需以舍心来去除一切分别妄想,并令一切众生都能以平等心进入佛道。
  舍,是一种无上的智能。所谓:“舍得,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放开脚步,才能使我们向前迈进。同样地,我们以慈心、悲心、喜心来弘法度众,更要舍除对三心的执着,才能有更大的成就。“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万法因缘和合而成,所以就胜义谛而言,无一众生可得,也无一心可得。若有得者,皆是有求,不能成就无量的功德;若能舍去一切分别妄想,就能冤亲平等,广度一切众生有如己子。好比虚空因为能包容万物,所以能成就一切万物。
  舍,是一种最高的境界,唯有“舍”,才能容纳异己,唯有“舍”,才能心包太虚。世界之所以动乱不息,就是因为世人都只知道向前获取,而不知道回头反省;只拼命向外追求有形有相的物质,而忽略了心内的精神世界更为辽阔。如果大家都能放下我执,尊重他人,舍得牺牲奉献,自然就能拥有一个圆融和谐的世界。
  五、慈悲喜舍,本为一体
  由慈悲喜舍的内容看来,四无量心虽类别为四,其实都是慈心悲愿的延伸:先是欲令众生都能得到快乐,而施以慈心,继而看见有人不能得到快乐,悲心油然而起。接着又想令众生都能离去苦恼,得到无上法乐,喜心继之产生。以慈心、悲心、喜心度众,而不起憎爱贪忧,不生人法执着,就是舍心现前的境界。因此《大智度论》说:“慈是真无量,慈为如王,余三随从如人民。”
  参.长养四无量心的方法
  《华严经》云:“常行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慈悲喜舍是我们依止安住的所在。我们想要培养“四无量心”,应从下列两点着手:
  建立自他互易的观念:常常换个立场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就能长养“四无量心”。
  建立怨亲平等的观念:以业力轮回而言,众生沉浮在生死海中,已不止千万劫以上,因此,六道众生无非是我们过去世中的父母亲朋;以法界缘起而言,众生与我本为一体,又何有亲疏之分?如果我们能由此建立怨亲平等的观念,就能泯除计较分别心,长养慈悲喜舍心。
  此外,当我们实践“四无量心”时,应该要有智能做为引导,否则滥用、误用的结果,只会形成社会的乱源。例如:滥行布施,造成一些人不劳而获的观念;见到有人破坏社会正义公理,不能挺身而出,仗义直言,反而临阵逃脱,劝阻他人;父母供给儿女金钱吃喝嫖赌,甚至一意姑息,纵子犯罪;社会人士不当的放生,害死更多的生命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