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白话文(10)

“极乐世界菩萨之心,方广平正;顺遂机宜,巧行权便,讲论佛经从不生厌,追求佛法不知疲倦;持戒净洁,譬如琉璃清彻;心意行动,光明磊落,明鉴表里;菩萨们所说之法,使大家心悦诚服;法音震响,犹如击鼓;威德摧

   “极乐世界菩萨之心,方广平正;顺遂机宜,巧行权便,讲论佛经从不生厌,追求佛法不知疲倦;持戒净洁,譬如琉璃清彻;心意行动,光明磊落,明鉴表里;菩萨们所说之法,使大家心悦诚服;法音震响,犹如击鼓;威德摧邪,犹如建法之幢;智慧照迷,犹如灿烂太阳。破除无明造成的痴惑,建成无贪无求的淳静心境;其禅定智慧温和,纤毫明察,能入实际之理体。作为大导师,调伏抑制自己和他人的不安之心。引导群生,舍离抛弃诸多爱欲物著,永远离开贪、瞋、痴三种污垢,运任游戏于神通之中。”
   “极乐世界的菩萨们因为过去所修之善的因缘力,积累功德生出牢不可破的坚固善心,摧毁和降伏一切恶魔大军。尊重待奉诸佛;成为照耀世界的明灯;得世间众生供养,成为世间众生最好的福田。菩萨们具有文殊大士那样的智德,堪受一切有情供养。他们威光显赫,神采奕奕,面貌和悦,内心欢喜,雄健勇猛,无畏无惧,其音容相貌非同一般,又有无量的功德和无碍的雄辩才能庄严其身,如此种种,实在找不到能与之媲美的了。”
   “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时时得到诸佛的共同称赞,他们探究完成诸菩萨该修的觉悟,而永远处于不生不灭的涅盘正定的状态,在一切道场中遍修所有功行,远远超离声闻、缘觉二乘的境界。阿难!我现在只是略略提一下,那极乐世界中菩萨们的真实功德,大体上如我以上所说,但若要广泛和详细地介绍,即使说上百千万个时劫也难以说完呢!”
 (三十二)寿乐无极
    释加牟尼佛又转而对弥勒菩萨和诸在座的天人等说道:“无量寿佛国中的声闻、菩萨功德智慧无量,是没有办法表述得清的。还有,其国土如此微妙,安乐和清净,你们为什么不勉力行善,又以所积累的善功德回向净土,自然生发往生净土之念,由念引导而往生极乐世界呢?”
   “极乐世界的菩萨、声闻等会众,出入于十方世界供养诸佛,阅读藏经,修行佛事,皆乐于长久如此。他们的才能超世,智慧圆融,心中没有退转的念头,意志没有片刻懈怠放逸;外表看去安闲沉稳,内心却急速地精进不已。心同于虚空,没有一物而又能容下万物,没有边际而又能建立净土,非空非有,适得不落两边的中道。声闻、菩萨们适得中道之内心,显示在表情上,表里相映焕然成辉,自然而又严整;检束身体的姿态表情,收敛心中的思维意念;外表端庄,内心正直,身心洁净,没有爱欲贪染;他们的志向誓愿,坚定不移而无些微缺减;他们所追求的大道,平和中正,永不会误入狭路以至邪道;他们随顺经中言和戒律,自觉接受约束规定,不敢放逸而失足逾界,有如木工操作遵循墨线,循规蹈矩;他们的心所企慕,皆是正真至道,没有其他妄念杂念拂乱,没有什么忧虑之思干扰;他们自然安住于无为法中,心志有如虚空无有一物,淡泊安宁不染物欲;以此结成大愿,尽心尽力地前去求索。再者,这些极乐世界的会众心怀慈悲哀悯,契合世间道德,融洽现象本质,自度度他,均得解脱生死。他们任运自然,保守本来善性洁白无染,志向愿心甚为高尚,住于寂定而安然自适,日积月累,便能在一旦之中毫不勉强地契合自然实相,把握根本的道理。这些声闻、菩萨之心如同神奇珍宝,自然之光和自然之色相互渗入、回转变化,超过十方的众宝。北方大洲自然生出七宝,横空中自然涌现出万物,光明、精妙、明净齐显并现,诸善众好,无与伦比,皆由极乐世界会众的净心生出。他们的智慧明证理体无有高下,洞达事相没有边际。”
    释迦牟尼佛介绍极乐世界人众的功德智慧,又为唤醒法会大众说:“你们应各自精进勤修,努力自求真如本心,必得超脱轮回,断除生死,往生到无量清净的阿弥陀佛净土。到那时,顿舍娑婆世界五道轮回,诸多恶道之门自然关闭;这净土法门是最胜之道,虽然易得往生,可秽土修行的人却很少。十方无穷极的众生得益于佛国毫无逆违往生的性质(另一解释:西方净土敞开大门,摄受接纳十方一切众生,然而,娑婆众生久在烦恼缠缚之中,贪恋世乐,不生厌离,陷于自身结构性的困境,焉得往生?)。大家捐除烦恼,其志应如虚空,净无垢染,勤奋修行,进道增德,便可以在净土获得长生不老,和极乐世界人众一样长寿安乐,生命无有极限。既如此,为什么还要贪著世间俗事俗利,没完没了地忧虑,为世间无常所折磨呢?”
(三十三)劝喻策进
   “世间的人们都在计较那琐细无益的世利俗务,在此苦痛不堪的五恶世间,辛勤劳作,经营生计,以求自给,于苦中求快乐;世间芸芸众生中,无论大人物或小人物,富人或穷人,少年或老人,男人或女人,种种一切之人,都因为贪欲之念长期累积,处心积虑只求一快,其实贪欲之心不过导致奔波劳碌。没有田地的想要得田地,没有房屋的想要得房屋,没有家眷、亲属、妻室儿女以及没有财物、产业、珍宝、器物的,也都处心积虑,盘算钻营,必欲据有而后心安。没有的人有所忧苦,已有的人也不得安逸。有一些财物反而欲海难填,希望再多得一星半点。有了一件的觉得一件太少,有了两件的又觉得两件还少,欲望和获取,总是相逐相长,没有止境。才达到小有资产,旋即担心遭遇损失;害怕火灾焚烧,害怕水灾流漂,害怕盗贼偷窃,害怕土匪劫夺,害怕冤家仇杀,害怕债主催逼。忧惧之中,清净本心在此消散磨灭。悭吝之心,反倒越来越顽固,烦恼缠缚,在泥坑中越陷越深。”
   “世间一切人命终之时,不管你有多少眷属,积存了多少财宝,全部要舍离抛弃。你所钟爱的物也罢,人也罢,都不会随你去那另一世间;即或去到另一世间也不能同你在一起。富人和穷人,在此阴间地下也都平等无差,个中忧苦,万端无尽。”
   “世间的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应当相互尊敬友爱,不要相互憎恨与嫉妒;应当互相帮助救护,有什么财物要互相周济,不要贪图吝惜;应当说话和气,和颜悦色,互尊互敬,不要背逆斗狠;一时生起争讼之心,心里不免嗔恚忿怒,恶意愈演愈烈,最终结成大恨深仇;世间若冤冤相报,更会结成丈冤大孽,两家相争,双方都招祸害;即令有时报应没有立即显现,还以为自己占了上风,但因果相生,从来不爽,恶报只是时间问题。众生应当想透这个道理而立即破除恚恨,弃恶向善。”
   “人沉溺在情爱贪欲之中,独身而来,孤独而死,生无人相随,死无人陪伴,苦乐之果报,都是自作自受,没有谁能代替,也无人可以除免。善与恶的循环果报千变万化,追从相随,直到来生来世。虽是亲眷家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生善趣,恶降恶道,若积业有差,生处也就不同,到那时便无从会见,何不趁此强健在世之时,努力修行善道,还将等到什么时候?”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