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缘与现代生活

十二因缘,现代生活

读到《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十二因缘的内容时,忽然想起来,以前学习《广论》十二缘起部分时,一位法师建议让作参考资料看一看,说讲的非常细。那时候是一时的兴起,也没怎么看,所以这次再细细的读时,才看出了一点味道来,查了很多经论、注疏,折腾了好久,才想到意思弄得再明白都是人家的,和我的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呢?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心有没有提升、生命有没有改善,如果没有,搞了很多,觉得很懂了,结果长了慢心和知见,将来哭的还是自己啊!

心灵回归

21世纪的新时代,物质文明已经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阶段,比起父母们那个时代,简直不知道要好多少倍。商业、文化、咨讯、网络的膨胀,让人的观念越来越开放,国家如家,地球好像一个村子,彼此不再陌生。时尚流行也不再被少数人左右,因为讯息瞬间变化。追求高效、实用、快捷、便利的新方式,我们说真好,真幸福。但事实上却不尽人意。利益化的人我关系,不仅让彼此做作、虚假,甚是为己不择手段,伤天害理。无限的需求、无限的占有,换来的到底是快乐还是痛苦?表面的现象,感官的刺激;浮躁的生命状态——心怎么能安?焦虑、困惑、无奈、惆怅、愤怒、报复、吸毒、自杀……为什么会这样?是老天不公,还是别人太可恶?佛经上讲“相由心生”。一味的向外去求,只会更加障碍我们清净的本性。离佛性的觉悟、快乐背道而驰啊。

改变只有从心开始,从心回归。在佛教绚丽灿烂的精神花园里,寻找我们生命的芬芳,修理我们颓圯荒芜的花园,恢复我们自性本来面目。那要如何去修理那?要先认识为什么有苦,轮回是怎么来的?何处下手?

痛苦的根本

经上说:“凡夫无智,执着于我,常求有、无,不正思惟,起于妄行,行于邪道;罪行、福行、不动行,积集增长,于诸行中植心种子,有漏有取,复起后有生及老死。所谓:业为田,识为种,无明闇覆,爱水为润,我慢溉灌,见网增长,生名色芽,名色增长生五根,诸根相对生触,触对生受,受后希求生爱,爱增长生取,取增长生有;有生已,于诸趣中起五蕴身名;生,生已衰变为老,终殁为死。于老死时,生诸热恼;因热恼故,忧愁悲叹,众苦皆集。”

因为有无明,所以轮回就这样开始了。无明就是不明,愚痴没有智慧,不明白事实的真相,执着与这个我,不相信因果缘起的道理。所以造种种的轮回的业。

现代的生活中,似乎处处弥漫着这种味道:对于钱财、异性、名利等好像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满足,在金钱的数字里——三五个零不够、还要七八个零、十几个零……就如同一个饥渴的人喝盐水一样,越喝反而越渴。

当得不到的时候,就不择手段,抱怨成片、嗔恨不断。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人云亦云的过活。为了满足自己的口欲,肆无忌惮的扼杀众生的性命。还要用水獭皮、羊羔皮、狐狸皮等人们所谓的妙衣饰品,装点轻浮、虚伪的尊严,却还以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它们在痛苦挣扎中含恨而死。无数的命债谁来偿还那?!冤冤相报,无限循环。人与人之间的信用薄如纸,更多的是彼此之间的利用,甚至签了约还有毁约的。不孝敬父母,不尊重师长,亲人反目为仇、不信道德的越来越多……

正如《佛说阿含正行经》中说:“复痴心不解目不开。不知死当所趣向。见佛不问。见经不读。见沙门不承事。不信道德。见父母不敬。不念世间苦。不知泥犁中考治剧。是名为痴故有生死。” 因为无明,所以造业,感果、轮回痛苦不间断。

《佛说稻芉经》上说:“复次十二因缘法从二种生。云何为二。一者因。二者果。因缘生法复有二种。有内因缘。有外因缘。外因缘法从何而生。如似种能生芽。从芽生叶。从叶生节。从节生茎。从茎生穗。从穗生华。从华生实。无种故无芽。乃至无有华实。有种故芽生。乃至有华故果生。”缘无明所以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处,缘六处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忧悲苦愁恼种种苦生。如转动的陀螺,永远不会停下来。

所以要从根本无明断起,“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乃至…生灭故老死、忧悲苦愁恼种种苦灭。”

看淡一些

有一次,佛陀问弟子关于生命长短的领悟,一个弟子说:“数日间”。又问一个弟子,他说在:“饭时间”。又问了一个弟子,他说:“呼吸间”。佛赞叹了他,说:“人命在呼吸之间啊。”我们每一个人有生就一定会有死,而且是不定期的,谁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法句经》上说:“命如菓待熟,常恐会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从初乐恩爱,可婬入泡影,受形命如电,昼夜流难止。”认识无常犹如闪电般稍纵即逝、刹那不留,就会减轻我们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贪著。《四十二章经》上说:“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

阿底峡尊者说:“勤行世间八法者,虽能获得暂时利益,来世必趋三途,受苦无量。”“名如好听之歌,听过便无,利如昨日之食,食过便无。”所以看淡一些。三有轮回之乐,都是苦的自性。想要远离痛苦,获得真正的快乐,就一定要修行。如果条件不允许,至少要放淡一些对自我及欲望的执着。放下几分,就会得到几分快乐。

憨山大师曾作《澄心铭》警策自己:

真性湛渊,如澄止水;

憎爱击之,烦恼浪起。

起之不休,自性浑浊;

烦恼无明,愈增不觉。

以我取彼,如泥入水;

以彼动我,如膏益火。

彼乱我真,乱实我生;

我苦不生,劫烧成冰。

是故至人,先空我相;

我相若空,彼从何障。

忘我之功,在乎坚忍。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