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过堂是一个安静的用食过程,住持和尚如有事便会在此时向大众宣布,称为“表堂”。每月初一、十五或特殊节日便加菜劳众,或有居士斋僧布施也加菜。 中国佛寺通常在大殿外右侧会设个小小的施食台,体恤饥困的众生。它是根据佛经中“旷野鬼神众”及“罗刹鬼子母”的典故而来,大众过堂时,都由一僧人负责出食,将七粒米或指甲许的面条,透过观想及大众的加持,施食给众生,愿他们同得饱满并去除悭贪。 简朴的丛林用斋,象征的是高远的智慧与宽广的情怀。 持午不易提供药石 佛制僧人日中一食、过午不食,中唐以前中国僧人皆严格持午,渐渐地,也如同乞食一般,经过时空的演变、适应而被放弃了。因为中国地理的南北幅员广阔,加上僧人的自耕自食,劳动量大,僧人终于放弃传统的佛制,寺院正式提供晚餐,称“药石”,药石皆吃粥,也称“晚粥”。 而禅堂禅七期间,整日皆有活动,打坐、跑香交替用功,体力耗损甚钜,所以一日用餐达四、五次,除早粥、午饭外,下午吃午粥(点心粥),晚上八点还吃一餐,也是吃粥或馒头,称为“放参”。 另外,还有出外求法的行脚僧,在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因缘下,吃饭时间和食物没有保障,不受过午不食的限制,可以说什么时候得到食物,就什么时候吃,不过,当他们到禅堂挂单时,就必须随众,百丈清规附旦过堂规中,就针对云水僧这么规定:“一近午到,午饭随众;近晚到,晚粥随众;时过始到,补吃;晚到一宿,次日午饭即行。” 中国僧人既不能严持过午不食戒,须用何种心态用药石呢?明朝莲池大师所著的《沙弥律仪要略》提到“必也知违佛制,生大惭愧,念饿鬼苦,常行悲济,不多食、不美食、不安意食”,说明了僧人用药石时须心存警惕,具足惭愧和慈悲。 香积厨中出祖师 中国僧人必须自行炊煮,负责僧众饮食的执事人便因应出现了,在百丈清规中记载了以下的执事: 一、典座:职掌大众斋粥一切供养。 二、饭头:负责煮粥饭。 三、行头:于斋堂中执劳役。 四、火头:负责烧饭锅。 五、水头:负责大寮茶房及各堂缸水,常令盈满清洁。 六、菜头:负责煮菜。 七、桶头:负责洗净斋堂菜桶、饭桶。 八、磨头:负责磨米麦、作豆腐。 其他尚有炭头、茶头、锅头不等,各寺院因时因地而设,并不统一。 中国寺院丛林并有严格的厨房规约、库房规约,注明各执事的职掌及应具备的知见,如“寸薪粒米当知来处之艰难……更当思调和夫众口,酸咸适味、香软得宜,慎重烹饪,勿生轻忽,以供养为怀……粥饭三时,不得一朝失误……”作为僧人领执的指南,在执事中培养奉献喜舍的精神,更要反观自己的用心处。因此古来许多伟大的祖师皆出自大寮(厨房),如雪峰禅师当过饭头,沩仰禅师当过典座……“莫谓执事之外,更无所营,须知运水搬柴,无非佛事;舂米作饭,正好参求。”虽然中国僧人不再出外乞食,却在执事,尤其大寮执事中,互相护持,滋养色身、慧命,开辟了另一个成就道业的最佳坛城。(来源:中国寺庙网)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