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轮体空?(4)

( 即色受想行识五蕴 ) 中普遍的空性。只有体会到世间万事万物中的普遍空性,我们才能真正证悟到“性空缘起”的微言大义,“因缘和合”的实相。有一分体会,就有一份精进;有一份觉受、就会有一点清净;有一份清净、
(即色受想行识五蕴)中普遍的空性。只有体会到世间万事万物中的普遍空性,我们才能真正证悟到“性空缘起”的微言大义,“因缘和合”的实相。有一分体会,就有一份精进;有一份觉受、就会有一点清净;有一份清净、就会有一分证悟;有彻底的体会,彻底的觉受,就会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就会有彻底的证悟。那就是《六祖坛经》所说的“外不著相”,“内心无乱”,随缘任运,随喜众生,以幻为实,真空妙有,应无所住,成就道业。

    如何破四相,断四见、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
   
执有了,不了生死,执空了,也入不了涅槃。这就万法的真谛、意义。

    这就是真空包含着不空的含义,要利益众生的随缘意义,真空随缘、自然而然。任何一件事都思惟他人的功德而不是寻找他人的过失;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方便,给人希望,心性宽大,包容无量,多所含受;憎己不仇,爱己不褒,每欲以德报怨.修行就是要消除对自我、对修行的过程、对其可能产生之结果的执着。我们才能懂得如何过着一种无执、无着的生活。
  
放生做功德回向,心里就不自觉的想着这放生的功德,该怎么破除这迷障?

    不住我相,人相,寿者相,众生相……不住色声香味触布施……不住于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住于相就是贪吗?住不住相只是功德多与否的不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然是虚妄的,又如何回向。念的回向文里,有愿以此功德,回向给什么什么人,这是不是住于我相众生相?
   
平常我们对于现象界的森罗万象都仅止于一般感官的看法,所以当我们仰观山色,俯视溪涧时,人间诸法时,只觉得它就是高高的山,潺潺的水,是凡胎肉体。这时候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人是人”。这是心随境转的一种分别境界。等到我们学佛修行有了心得的时候,一切假有在清朗的心境上无所遁形,这时候“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看人不是人”。修行人开始观照到诸法虚妄,但是还没有到达毕竟皆空的地步,这是第二种层次的境界。进而到完全开悟的时候,“是”与“不”、“心”与“物”之间的对立,在悟者的心中已经合而为一,所以真俗可以兼容,理事可以圆融,圆通、圆满。这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看人还是人”。只是这山和水、人与刚开始学佛时的山水人在意境上已经大不相同了。此时,大千世界充满无限美好的风光,潺潺的流水是诸佛说法的妙音,青青的山岗是诸佛清净的法身,芸芸众生具足如来藏性,都是未来佛。  

   三轮体空,未证实相之前,名相似,所谓相似并不否认未证实相之人不能去做,因为未证实相,不能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还得把它观回来呀!观回来后才能化为空!

    怎么观回来呢?虽然诸法都是幻化的,但是有真空,随妙有,随一切世间缘,来利益众生,起大慈大悲四无量心,利益众生才能成佛,这两个必须圆满具足的。如果做到无我,无众生,所以假名相似三轮体空;已证实相,才谈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三轮体空。

    三轮体空的准则是“无修”、“无念”、“无求”、“无作义”、就是随喜、随缘、随性、随顺、自自然然。也就是说,不要把我们的禅修、供养、布施、观想、诵经当成是一种工作计划、工作任务或是特别的事情来做。不要把那种严肃或隆重的气氛带进修行、供养、布施、一切佛事里去。从语言上、行动上、意境里,我们一点也不要存有“我在修行或我在做某种供养、布施等事情”的概念和想法、甚至连“禅修就是指完全自然无作,像这样坐下来把心放松,保持冷静就可以了”的想法都不应有。远离一切戏论、取舍、超言思境;不改法性本来无为法、不由心生自然智慧身、不由因生究竟果位。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