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一 就布施言,施者、受者和所施之物,谓之三轮,行施后,此三轮相,不存于心,名“三轮体空”。【《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释义二 ﹝出能断金刚经论﹞ 布施者不三轮体空,将会与受施者结善恶缘吗? 是的,布施(梵语dana)者不能将能施、所施之物、受施者三轮体空,必然心里有念、有住、有相故;心地有所求,起善念得善报;布施后心地后悔,必将与受施者易结恶缘,是故,每当行布施之际,应该心存布施者乃空性(梵语sunyata),所施之物亦空性,受施者亦空性,见空性即解脱,如是而布施,即与道相应矣!(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问:贪嗔痴爱是造恶之因,若能观法是空(法指宇宙万法而言),诸法既空,即不生贪嗔痴爱,贪嗔痴爱不生,即能生慈悲心,舍己利人,不造恶因,贪嗔痴爱是造恶之因,既无因,而后亦无果。若如是观,是否亦能了脱生死?(颜文曝) 答:不造恶因固佳,善须三轮体空,慈悲亦重无缘。如是者,当然解脱,然此境极高,非初学所能真体会耳。(李炳南老居士《佛学问答类编》) 问:‘为善弘法’,是佛徒应作的事情,修大乘法的人,必须‘三轮体空’,但是弟子如逢‘为善弘法’时,自觉心中一时非常喜悦,而无希报,如此是否‘著相’否?(江宽玉) 答:此虽著相,亦是法喜。功夫程度,由渐而进,四无量心,内有喜字,此后若能将为自喜者,转而为他喜,则又进步矣。知是著相,习而遣之,自不难至‘念无念念,行无行行’矣。(出处同上) 问:老师常说我们做好事要三轮体空,不落影子,若有人专做坏事,不知惭愧,譬如洋教徒说:牲畜是主专造给人们吃的,他们杀吃了,心中毫无所谓,这样入识内似乎未落影子,有罪过吗?(白张文适) 答:三轮体空,乃是不使著相之一法,我辈闻此修此,不过初步之功,此际勉强而行,仍落影子。行久功深,如镜取物,对照现相,过去则无,至此境界,始真体空。外道不解性体,未闻空无相法,一举一动,皆落种子。其杀生吃肉,心中毫无所谓,乃是迷惑不知罪福,非性体不染真空也。其物件有种种牲畜,有种种血肉,有种种刀砧汤火,有种种滋味,有种种贪馋,昧乎种种因果,物件与心念,时时相应而染,何得云彼八识田中,不落影子耶?(出处同上) 问:“福德与功德的区别,任何善事、好事只要着相就是福德,不着相就成为菩提道粮、功德,这种理解对不对?如果是纯粹利人,但着我相也变成福德。” 答:这个话一点都没错。完全利益众生,着了相,还是福德,功德决定是三轮体空。功德是对你的定、对你的慧有增长,这是功德;如果对你的定慧毫不相干,全都属于福德。所以真正功德是对自己的清净心,我们现在讲的五种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对于这个有增长的,全是功德,对这个没有帮助的一切好事都可以说是福德。功德是能了生死出三界,功德是决定断烦恼的。烦恼,《华严经》上讲得很好,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你做这个事情能够帮助你把妄想分别执着打掉,这是属于功德;如果说妄想分别执着还在增长,或者还有,不能去掉,都是福德。这个地方要能够辨别。(净空法师《学佛问答》21-90-76) 三轮体空 三轮体空的智慧摄受是修行、布施、供养、回向、等一切法门的最高、最殊胜、最圆满的修行境界。 三轮体空,又名三轮空寂. 指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