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若无者,则定顾视先有恩惠,不与一切作归处故”,那么这个什么重要呢?假使说这个没有的话,那么有钱的大兴供养,他就救他;没有钱的供养不起的,就不管了,那还是不行。所以说有的人,他固然很发心,供养了很多,他就一个――好像“我供养你那么多,你给我特别地要照顾”,这个心不要起。佛是大慈大悲,平等的。你供养多,固然对你是大悲心。但是他供养少,不能说:“他供养那么少,你不要去理他,你专门给我说法好了。”不行的,佛是都照顾的。
能使佛欢喜的呢,就是如法修行——“正行”,你只要有正行的话,佛说的话,你去依佛而行的话,佛都欢喜。佛说了半天,你不听他的话,你另搞一套,那当然了,不得佛欢喜了,也得不到加持的。那么你不要财,不是说财供养不好了,财供养当然是好了,但是法供养更好,这个我们经常说的。法供养是最胜的供养――如说修行供养。你如果对佛说的话,好好地修行,佛也会欢喜心,管你有钱没有钱,他都欢喜,要救度。那么财供养很好,财供养又能够以法供养,如说修行,那更好了。如果财供养而不修法,有些人大财主,他对大法师天天供养,就要求法师,对他要特别地照顾,而他又不修行。那个算盘打错了,法师如果是——学法的法师,就不会对你特别照顾了,那是要看你是不是如法修行的了。 所以说,“此若无者,则定顾视”,假使说没有这个功德的话,就是对财物供养是生欢喜心,对正法供养是无所谓的话,那么“先有恩惠”,就是先大大供养的人,就给要特别照顾了,而对那些其他没有供养的人,不给你作归依了,就不加持了,那么也不够。 所以说这四个条件都要有,这个四个相都要有,一个近一个,一个近一个。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