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生命的四个阶段

有情生命,轮回

    生命是无尽的延续。我们从出生到死亡的这段人生旅程,只是生命延续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片段。那么,生命又是如何转递的呢?如何从过去转到今生、又从今生抵达来生?佛教告诉我们,有情生命的延续大体要经历四个阶段:即生有、本有、死有、中有。

    一、生 有

  生有,不是指我们从母胎落地时的出生,而是生命最初投胎的刹那。当男女以爱染心交合,中阴身便在精卵结合时介入,形成一期生命最初的开始。至此,结束了中阴身的生涯,佛教称之为生有。关于生有,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

  1、成胎的条件
  胎儿的形成需要具备哪些因缘呢?《瑜伽师地论》谈到了四种要素。
  (1)父母与子女具有业缘。父母想要得到孩子,首先须有感子的业缘。假如父母在这期生命中没有生子的业力,或是生理有问题,或是没有中阴身去投胎等等,自然就无法受孕。
  父母与子女多是因为宿债而形成亲属关系。俗话说,“子女原宿债,讨债还债,有债方来”。父母做牛做马地哺育儿女成人,可有些儿女非但不能承欢膝下,还要使父母终日操心受气。当然,也有不少子女从小便能为父母分忧,长大后更尽心报答养育之恩。截然不同的两种类型,正是那句俗语的真实写照。同时,感情及愿望也是构成血缘关系的重要原因。如朋友间患难与共,夫妇间恩爱有加,乃至父母对子女的无我之爱及子女对父母的过分依恋等等,因为这份深厚的情感而希望永远在一起,这种愿望也是构成业缘的重要因缘。
  组织一个家庭,往往讲究门当户对,中阴身投胎时也有这种讲究。《大宝积经》曰:“若父母尊贵有大福德,中阴卑贱,或中阴尊贵有大福德,父母卑贱,或俱福德无相感业,若如是者,亦不受胎。”可见,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形成,在福德方面也有相应要求。
  (2)父母在生理上没有缺陷。若父母生理有缺陷,不能形成受精卵,自然无法孕育胎儿;或受精卵虽形成,但母体生育器官不正常,不能为受精卵提供生长空间;或父母遗传基因有问题,导致流产或死胎。这些都影响到有情的投胎受生。
  (3)父母以爱染心发生交合。有情的投胎,是在男女交合时出现的。中阴身在爱染心的驱动下,缘男女交合境而趣向母胎中。又因为交合流出的精卵,阿赖耶识执此为我有,构成一期生命的最初胚胎。
  (4)中阴身的介入。现代医学认为:只要有生命的遗传基因,就能构成胎儿。这在佛教看来是不对的,遗传基因仅仅属于物质因素;而有情生命的形成还必须有中阴身的介入,进一步说就是识的参与。现代人认为生命根源乃遗传基因,因此在解释生命现象时,多归结到遗传。当然,我们不能否认遗传的作用,但那主要限于形体的相似。事实上,子女与父母在性格、思维方式、兴趣爱好上往往差异很大。原因就在于,每一个生命都是带着自己过去生中的生命信息前来受胎的。

  2、投胎时的情形
  有情投胎时是怎样的情形呢?《瑜伽师地论》对这个问题有着详细的说明。
  投胎发生在男女发生交合时。当中阴身看见父母交合的情景时,在染污心的支配下,生起颠倒之想,不认为是父母在交合,而觉得是自己在交合。若投生为女,便对父亲产生贪爱,希望母亲远去;若投生为男,便对母亲产生贪爱,希望父亲离去。渐渐不见父母形像,只见男女生殖器官,在业力推动下趣向男女根门,中阴身消失,投胎程序完成,从而进入生有状态。也正因为如此,佛法以淫欲为生死的根本。
  生有中的有情,由于阿赖耶识对遗传基因的强烈执持,安危与共。假如遗传基因坏了,或胎儿受到破坏,或有情因业力而走到生命尽头,即寿限已至,阿赖耶识就只有离开,生命便会在母胎中夭折。
  有情投胎时,因福报不同,所见到的景象也不尽相同。若投胎者的福报极少,将生于下贱之家,投胎时会听到种种杂乱的音声,同时看见自己走入阴暗的丛林中;若投胎者的福报很大,将生于尊贵之家,投胎时会听到种种美妙的音声,同时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当然这些都是幻境,随有情福德不同,所现幻境也各异。

二、本 有

  本有,是从投胎之后的第一刹那开始,直到死亡前的一刹那,即我们今生的整个过程。关于人生,需要讨论的问题很多,这里只涉及生存的基本问题。作为有情生命,依赖什么力量得以生存及延续呢?佛经中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食”这一概念,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所谓“民以食为天”。而佛教所说的“食”,有着更丰富的内涵:食,资益、增长义。也就是说,凡对色身具有资益增长作用,皆可称之为食。因此,佛教所说的“食”,并不限于三餐饮食。在佛经中,将“食”归纳为四种:

  1、段食
  即一日三餐的饮食,如米饭、面条等,需要分段而食。因为我们不能把三餐饭一次性解决,也不能没完没了地连着吃,必须吃过之后,间隔几小时再吃,所以称为段食。段食是指有益身体的食物,毒品、毒药等损害身体的物品,皆不能称为食。
  段食,不仅对身体健康有益,对修道也有帮助。有些人修到一定阶段就开始辟谷,以为是十分了不起的功夫。其实很多动物都有这种功能,如乌龟、蛇到了冬眠期,往山洞里一躲就是几个月乃至几年。假如以辟谷为功夫,人只怕比起乌龟还差得远,可我们却未见过哪只乌龟开智慧、断烦恼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