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人天善趣因为种下持戒行善的好因,所以能值遇善境,得以任运善心,这就是人天善趣的“如是果”。 (9)人天善趣因为善业所感,自能享受到人天的快乐,这是人天善趣的“如是报”。 (10)人天善趣的相、性,乃至果、报等九种如是的理体缘起性空,平等一如,这是人天善趣的“如是本末究竟等”。 3.声闻、缘觉二乘所共通的“十如是”: (1)二乘远离生死,证得涅槃,这是二乘的“如是相”。 (2)二乘解脱烦恼的系缚,成就无漏之性,这是二乘的“如是性”。 (3)二乘成就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五分法身,这是二乘的“如是体”。 (4)二乘能断烦恼,堪为出离三界的道器,这是二乘的“如是力”。 (5)二乘为达涅槃而精进勤修三十七道品,这是二乘的“如是作”。 (6)二乘因为能作无漏的慧行,所以能在日后证得圣果,这是二乘的“如是因”。 (7)二乘以种种善行为缘,作为增长道业的助缘,这是二乘的“如是缘”。 (8)二乘以善因善缘故,修得圣果位,这就是二乘的“如是果”。 (9)二乘以善因善缘故,远离三界内分段生死,而招感三界外的变易生死,这是二乘的“如是报”。 (10)二乘的相、性,乃至果、报等九种如是的理体缘起性空,平等一如,这是二乘的“如是本末究竟等”。 4.菩萨及佛界共通的“十如是”: (1)诸佛菩萨所具有的菩提能开显佛性,是诸佛菩萨的“如是相”。 (2)诸佛菩萨具有向内观照、了了分明的智慧,是诸佛菩萨的“如是性”。 (3)诸佛菩萨的理体本自具足,不假修行,就是诸佛菩萨的“如是体”。 (4)诸佛菩萨具有无量的四弘誓愿,这是诸佛菩萨的“如是力”。 (5)诸佛菩萨以六度万行来化度众生,这是诸佛菩萨的“如是作”。 (6)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的智慧庄严,是日后成就佛果的业因,这是诸佛菩萨的“如是因”。 (7)诸佛菩萨以福德庄严来增长道业,这是诸佛菩萨的“如是缘”。 (8)诸佛菩萨以殊胜的业因与助缘而证得菩提的果,这是诸佛菩萨的“如是果”。 (9)诸佛菩萨证入究竟解脱,达到圆满涅槃的境界,这是诸佛菩萨的“如是报”。 (10)诸佛菩萨的性、相,乃至果、报等九种如是的理体缘起性空,平等一如,这是诸佛菩萨的“如是本末究竟等”。 三、百界千如 因为十界互具而成百界,每一界又都具有“十如是”,展转相因,百界应有千如是,这就是所谓的“百界千如”。 四、三世间 世,有迁流的意思,指时间上三世的差别;间,是间隔的意思,指空间上存在的差别。“三世间”一语出自《大智度论》卷七十〈释问相品〉,是就时间与空间上的差别,将世间分为五阴世间、国土世间和众生世间三种。 1.五阴世间:又作五众世间、五蕴世间。色、受、想、行、识等五阴之法,能形成十界有漏、无漏等的差别。据《摩诃止观》卷五记载:十法界虽然通称为阴入界,但是一一法界各有不同,例如:三恶趣是有漏的恶五阴,三善道是有漏的善五阴,二乘是无漏五阴,菩萨是亦有漏亦无漏的五阴,佛是非有漏非无漏的五阴。因为十种的五阴各自不同,所以称为五阴世间。 2.众生世间:又作假名世间、有情世间,是指因五阴和合的众生,依正报而呈现种种不同的差别,也就是指从佛到地狱的十界有情。据《摩诃止观》卷五记载:众生世间在十界中各有差别,如四恶趣是罪苦众生,人天是受乐众生,二乘是无漏众生,菩萨是慈悲众生,佛是常住无漏众生。因为有这种种众生的差别,所以称为众生世间。 3.国土世间:又作器世间、住处世间,是指众生所依的国土住处,因依报而住于种种不同的国土。例如:地狱住于赤铁,畜生住于地、水、空,修罗住于海畔海底,人住于地面,天人住于天上,二乘住于方便土,菩萨或住于地面、或住于天上、或住于方便土、或住于实报庄严土,佛住于常寂光土。依报的国土也有种种差别,所以称为国土众生。 五、一念三千 每一界都有三种不同的世间,所以乘上百界千如,就产生三千世间的法数,涵摄了全体法界的森罗万象。这三千诸法中,我们随举一法,都具足三千世间诸法,一旦遇事触缘,起动造作,自然产生千差万别的现象。同样地,我们凡夫当下的一念中,自然也具有三千世间诸法。这就是所谓的“一念三千”。 肆· 主观的一念与客观的三千世间诸法之间的关系 《摩诃止观》卷五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2一心在后。……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心是一切法,法是一切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绝深,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这段话不但说明了主观的一念心与客观的三千法是同体相生的,也阐释了森罗万象的当体即是实相的意义。 我们以镜与像为例,镜面能映现诸相,不是镜在先,也不是诸相在后,而是同时存在,相互依存的。镜面在映照诸相时,就显出镜面来。同样地,如果以镜面为实相,万有为诸相,我们就可以了解到离开万有,别无实相可言;离开实相,也不能展现万有。若以镜面为主观的心念,以诸相为客观的三千世间诸法,则所谓的实相,就是指在客观的三千世间诸法存在的同时,我们心识活动的过程,也正随著展开三千世间诸法。 既然三千诸法随拈一法皆是能具能造,为什么只是凸显心法呢?这是因为观心比观法要容易得多,而且具有积极主动的意义。在《摩诃止观》卷五上,智者大师说道:“一切阴入,皆由心起。佛告比丘:一法摄一切法,所谓心是。论云:一切世间中,但有名与色。心是惑本,其义如是。若欲观察,须伐其根,如炙病得穴。今当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阴,但观识阴。识阴者,心是也。” “去丈就尺”,是为了利于实践,因此在所有法中,只取心法;“去尺就寸”,是为了便于修观,因此在心法中,只取凡夫介尔一念的妄心。主观的心识与客观的世界,实际上是相即相入,平等不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