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的生活 第一篇 四恩总报

人间佛教的生活 作者 星云法师 第一篇 四恩总报 第二篇 食存五观 第三篇 三轮体空 正文 第一篇 四恩总报 壹 四恩总报的意义 经云:“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在这因缘和合的世间,万事万物

人间佛教生活

作者 星云法师

  第一篇 四恩总报 
  第二篇 食存五观 
  第三篇 三轮体空 


  正文

  第一篇 四恩总报
  壹 四恩总报的意义
  经云:“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在这因缘和合的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它存在的因缘条件。以人类生存的条件来说,父母生养我们,是亲情因缘;师长教育我们,是学问因缘;农工商贾供应我们的生活物品,是社会因缘;生存的环境没有污染,是环保因缘;到公司上班,学校上课,有人接送,是行路因缘;回到家里,打开电视或收音机,就可以欣赏到美妙的歌舞或音乐,这是视听因缘……。有了以上诸多巧妙因缘的组合,生活才有快乐幸福可言。人类生存如此,一切事物的存在,其因缘也是如此。世间的万事万物,既然须要靠种种因缘条件才能成就生长,这种种因缘条件,正是生存的泉源,也是恩德的所在。人从出生到年老,正是受这许多恩德的赐予,才能成就一切。
  生存在世间的我们,所承受的恩德,主要有四种:父母恩、众生恩、国家恩、三宝恩,合称为四恩总报。

  贰 四恩总报的内容
  一、父母恩
  在天地间,能生养、教育我们色身的人,无过于父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依慈父慈母长养之恩,一切男女皆安乐也。慈父之恩,高如山王;慈母之恩,深似大海。”
  在《六方礼经》中,佛陀指出父母教养子女的五种恩德:
  1.教育子女,不让为恶。
  2.指其善处,使有高尚品格。
  3.慈爱入骨,教其广博学问。
  4.善为婚嫁,务使满意。
  5.随时供给所需,协助事业成就。
  父母在儿女心目中,具有同等的地位,但是母亲十月怀胎,三年乳哺,因此对于子女的恩惠似乎更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载有母亲的十种恩德:
  1.大地──母亲十月怀胎期间,因子女在母胎中依托孕育,常怀忧虑恐惧的心情,即使遇到欢乐的事或锦衣玉食也无心享受,其间所受的苦恼,非言语所能形容。
  2.能生──当生产时,有如千刀割体般痛苦,甚至因难产而致死亡。
  3.能正──孩子生下后,五根的清涤,母亲要细心照顾婴孩。
  4.养育──母亲照顾子女无微不至,时时刻刻注意四季变换及冷热风侵。
  5.智者──能以各种方便,促使子女学习各项知识技能。
  6.庄严──给予子女衣著穿戴,庄严子女色身。
  7.安稳──母亲处处保护子女,甚至当子女有了危难时,往往奋不顾身,前往救护,纵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8.教授──以善巧方便教导子女学习。
  9.教诫──子女有了过错,以善巧的语言或方法,使子女远离恶行。
  10.与业──能以家庭事业授与子女。
  父母恩重,山高水深,因此在佛经中劝孝的文章很多。例如: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报父母恩,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五分律》卷二十说:“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故当尽心尽寿供养父母。”在《梵网经》中,更提到孝顺是至道之法,并且以孝为戒之一。
  怎样才算是孝顺父母呢?莲池大师将孝分为三种层次:
  1.甘旨奉养,使父母免于饥饿,是小孝。
  2.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悦,是中孝。
  3.引导父母趋向正信,远离烦恼恶道,了生脱死,使宗亲得度,永断三途之苦,是上上大孝。
  前二者是世间的孝道,其利益仅止于一世,况且即使家庭和敬孝悌,子孙承欢膝下,也会有生离死别之苦;家业庞大,功业彪炳,足以让父母享有富贵,万一无常来临,天灾人祸也会使崇高的地位毁于一旦。
  最高的孝道是引导父母正信,不但给予父母精神上的济度,增长菩提智慧,而且使他们永断恶道,甚至了生脱死,其福德广大难量,是属于出世间的孝道。所以,《毗尼母经》卷二说:如果父母贫苦,应先授三皈、五戒、十善等法,然后供养财物。《龙舒增广净土文》卷六记载,长芦赜禅师作孝友文百二十篇,后二十篇是以劝父母修持净土法门为主旨。凡此出世间的孝道,才能彻底让父母离苦得乐,因此称为“上上大孝”。
  广义的父母恩,应包括师长的恩惠在内,因为在世间上,父母虽能生育我身,但是如果没有世间师长指引,就不能知礼达义,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如果没有出世师长,就不能了解佛法真理,所以,我们将出世师长又称为“法身父母”。
  师长之所以为学生所尊敬,是因为师长能以五事教育弟子:
  1.顺法调御,以爱教导。
  2.诲其未闻,增广知识。
  3.随其所问,令善解义。
  4.示其善友,乐于交游。
  5.尽其所知,诲授不吝。
  师长引导我们具足德行,使我们在茫茫大海中有了罗盘指示方向,不致迷失沈堕,所以应该常思感恩图报。
  在《阿含经》、《六方礼经》等经典中都曾经提及事奉师长的方法,兹综合列举如下:
  1.师长来时起立欢迎,善为承顺其意。
  2.对师长礼赞供养,恭敬受教。
  3.对师长尊重仰戴,不违其意。
  4.对于师长的教敕,敬顺无违。
  5.从师明理,善持不忘。
  二、众生恩
  什么是众生?《大智度论》说:众生是由五蕴等众缘假合而生,所以称作众生。《不增不减经》说:“法身为烦恼所缠,往来生死,因此名为众生。”总之,众生就是指被无明烦恼所覆,流转生死的六道有情而言。
  众生与我们的关系,就现世日常生活资具所需来看:我们吃一顿饭,要靠农夫耕种、商人贩卖、典座烹煮;穿一件衣服,从缫丝、织布、裁缝、成衣,历经别人多少辛苦;我们居住的房屋,依赖农夫植林、工匠砍伐、建筑师设计、工人营造等而成,让我们用以避风遮雨……,此外,大自然的鸟叫虫鸣,鸢飞鱼跃,使我们置身于多采多姿的世界中。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乃至育乐等,都是由十方众生的因缘成就,所以我们要常思感谢。
  众生与我们的关系,如果再深入探讨,就更为密切了,《心地观经》说:“佛言:自无始以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历百千万劫,曾互为父母。”
  《劝发菩提心文》说:“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今之披毛带角,安知非昔为其子乎?今之蠕动蜎飞,安知不曾为我父乎?……是故菩萨观于蝼蚁,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常思利益,念报其恩。”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