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忏悔之浅谈(释华藏)(4)

持这种知见的行者,看似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任,其实已步入了修行的误区。首先,忏悔是一个人清洗自己过去心灵的污秽,是获得净化和再生的不间断过程,若不勤求忏悔,就无法在心灵上有所进展和改变,那就意味着心灵的

  持这种知见的行者,看似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任,其实已步入了修行的误区。首先,忏悔是一个人清洗自己过去心灵的污秽,是获得净化和再生的不间断过程,若不勤求忏悔,就无法在心灵上有所进展和改变,那就意味着心灵的停滞和继续的染污,意味着以前的错误认识没有消除,从而一错再错。这犹如脏衣服不洗,永远都不能消除臭味。若清洗了脏衣服,那么臭味也随之消失了,忏悔也是这样。小过不改,将导致不善之身、口、意三业继续蔓延,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业理也是如此,若不勤求忏悔,就会使罪业越积越重。正如《梵网经菩萨戒》序中所言:“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25〕若能发至诚心忏悔,就能水滴石穿,销镕罪业。
  再者,行者在佛前至诚恳切忏悔,是发心今后誓不更犯,但以后在不经意间受无始无明及贪瞋痴众习气推动而更犯过错,这不能说他的忏悔是打妄语。因为行者当时发心是恳切、真实不虚的。或许这心念只持续一刹那,但它所产生的善法力量不可限量,会使我们的身口意对恶境产生防微杜渐的功用,同时也能得到佛力的加持。何况现在忏悔过错并不是为了以后更犯过错。
  次者,行者若常生忏悔之心,随着修行层次的日益加深,善法力量就会不断增胜,恶法之念就会日渐薄弱,犯错的可能性就会日益变少,直至不犯错误。若因怕自己做不到而不求忏悔,那就说明内心根本就没生起改过向善之心,那么错误永远是错误,愚痴永远是愚痴,过错会越犯越大,最终不可救拔,这样就会与修行道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误区二:有些行者认为最初不造恶业之清净,与造恶后忏悔所得之清净是一样的,因为二者同属于清净所摄。
  此观点初看好像是正确的,但实际上已误入歧途。《菩萨地经》中云:如果犯了根本重罪,虽然可以忏除后重受,但无论如何努力,此生决定不能证得初地之位。《摄一切研磨经》中亦言:“如果造了谤法之业,设七年中,一日三时于罪忏悔,后乃清净,但至少须经十劫,始能证得忍位。”〔26〕
  这就说明忏悔虽然可以忏除招感异熟果的罪业,能令它不招感异熟果报,但在道证方面,两者却存在着日劫相倍的差距。因为二者之因本是大相径庭,所以所感之果亦有天壤之别。如人四肢受伤,虽可治愈,但毕竟与未伤时完全不同,这是警策行者在起心动念、举手投足间都要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大小等戒都要均等护持。
  误区三:有些行者认为佛法主张罪业体性空寂,那么犯错也是犯而无犯,又何须忏悔呢?
  此观点更是大错特错。罪有罪性、罪相之分,罪性属理体,罪相属事法,理体与事法乃是事物的一体两面。站在大乘空观角度来看,事物体性本空,但它的事相是缘起存在,即真空不碍妙有,缘起体现性空。以此推之,从理而言,罪性本来空寂,无一法可得,但约事而论,若造作了恶业,必然有罪相的宛然存在,诚如俗言所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见,因果法则历然存在、丝毫不爽,声闻、菩萨尚不能逃脱因果网络,何况是薄地凡夫呢?
  由上可知,罪性本空是佛陀为破除世间众生对实有罪性的执著,而悲愍所设的权巧教法。因为许多行者对自己所造之罪坚执不舍,从而障碍修道,退失道心,故佛言罪性本空是为了谴除他们的自性见,并非是犯了过错,只须观空而能达到罪业消亡。或认为罪性本空就不存在于犯罪与不犯罪的区别,这就错解佛意,误入自欺欺人,拨无因果的谬见之中了。
  佛讲罪性本空,也是为了显示大乘般若空观正义。说明忏悔不只是内心的反省作意和行为的勇猛精进,更重要的是要透过事相,运用般若真智来觉了观照,以求达到复本心源的真正目的。因而行忏悔时,行者应将事理圆融结合运用来证悟罪性本空之理,这才是最圆满最究竟的解脱,这就是大乘佛教的思想特色。

  六、忏悔之功德及回向发愿
  忏悔实际上就是认识错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但一般世人都比较爱面子,怕向人承认错误,发露错误。佛教则主张不但要直下承担错误,而且要至诚发露忏悔,这是佛法的高深之处。
  佛教认为,忏悔不仅可以超度我们本身所具的种种贪瞋痴烦恼,而且可以化解外在的人事恩怨,达到化敌为友,自度度人的修学实益。《菜根谭》中言:“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噶当派大德亦云:“恶业唯一的好处就是可以忏悔。”讳疾忌医只会让自己丧失法身慧命,在轮回的长河中流转不息。因此佛在《四十二章经》中说道:如果人犯错不忏悔,罪恶就会越来越深重,就像海水一样深广,如果知错能改,则罪过就像生病出汗,渐渐痊愈。但《五分律》卷三中又道:“于我法中,若知有罪,而忏悔者,增长善根。”〔27〕可见忏悔功德微妙难思,不但可以消除现业,而且还能增长无量善根。因此忏悔就像甘露,能洗涤众生的尘垢;忏悔就像明灯,能照破无明黑暗;忏悔就像璎珞,能庄严无上菩提。正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所言:
  若能如法忏悔者,所有烦恼恶皆除,犹如劫火坏世间,烧尽须弥并世海,忏悔能烧烦恼薪,忏悔能往生天路,忏悔能得四禅乐,忏悔雨宝摩尼珠,忏悔能延金刚寿,忏悔能入常乐宫,忏悔能出三界狱,忏悔能开菩提花,忏悔见佛大圆镜,忏悔能至于宝所。〔28〕

  由上可知,忏悔的力量不可思议,故行者在行忏悔时还须回向发愿,该如何回向发愿呢?《佛名经》中云:
  当礼忏至诚忏悔无始以来因贪、瞋、痴、慢、疑所造的杀、盗、淫、妄等无边罪业后,应当承此忏悔三毒罪障所生善心,发愿回向说:愿我生生世世皆能像今生一样保持这颗忏悔、发愿、随佛修行的心,爱水就此干枯,嗔火从此淡化,贪慢积习减轻,誓愿学诸佛一样,广度众生,修学圣人所行八正道、三十七道品,誓愿断尽无明根源,精进不息地向涅槃圣道前进,誓修菩萨行愿,誓修菩萨十波罗蜜,誓成无上佛道,誓度无尽众生,并将此礼忏所发清净大愿,回施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均能和我一样生生世世力行忏悔、灭罪,发菩萨成佛行愿之法,未成佛道,永不休止。〔29〕
  业障的积累并非一时所成,故业障的消除亦非一日之功。所以,行者应以一种持之以恒、永不厌倦之心去对待,故佛在《普贤行愿品》中告诫道: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众,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30〕
  行者只有这样的发愿,才能契合佛陀设教的本怀,使所行忏悔圆满究竟,得到根除罪障的大利益。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