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忏悔之浅谈(释华藏)(2)

行者若如实具此七心忏悔,则是 往生 净土 之资粮,诚如经中所言:行忏悔时,行者若以这七种心向 阿弥陀佛 擎拳合掌,身心至诚恳切,惭愧发露罪业,并发愿誓不再犯,这样忏悔,何罪不灭?何障不消呢? (二)应依四种

  行者若如实具此七心忏悔,则是往生净土之资粮,诚如经中所言:行忏悔时,行者若以这七种心向阿弥陀佛擎拳合掌,身心至诚恳切,惭愧发露罪业,并发愿誓不再犯,这样忏悔,何罪不灭?何障不消呢?

  (二)应依四种力
  行者若想勤求忏悔,不但要有正确的发心,而且还要靠四力的加持,方能使所行忏悔不受外界及魔境的干扰,使重业减轻,轻业转无,正如经言:
  如是于诸恶行,亟应努力无使有染,若因放逸及烦恼炽盛等缘而生罪业,亦不可任意置,当须励力于佛大悲所出罢方便。又彼堕罪还净之仪轨者,如三种戒中别别所说。罪还净者,当依四力。〔10〕
  何谓四力呢?即依止力、破恶力、对治力和还净力。以下针对这四力,一一加以略述。    
  1.依止力:即行者仰仗依靠虔诚的皈依力及菩提心力,恳请诸佛施以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使自己的罪业得以消除,如人误服毒药后,须医治疗一样。依止力分内依止力和外依止力两种,内依止力指皈依三宝发菩提心,而外依止力则是如理观想诸佛菩萨的相好庄严及殊胜功德。此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此二者中又以内依止力为根本,外依止力为辅助,方可使依止力圆满强盛。末法时代众生虽根机愚钝、烦恼深重,但只要皈依三宝,不舍菩提心,时常忆念三宝功德,诚心祈祷三宝与菩提心力的加持,就可消融罪业,正如《入菩萨行论》中云: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故行者在忏悔时,当为一切众生成就正等觉位而发起无伪广大之菩提心,观法界一切沉沦苦海的有情都能得大利益。
  2.破恶力:即行者通过对自己往昔所造恶业的深刻反省追悔,从而破除一切罪恶势力,能使心趋向于明净安详。此为四力中最关键的一力,若想生起此力,行者须多思维观察业果的道理,对己所造之恶业生怖畏之心,清楚明白自己错在哪里,错误的根源是什么?然后勇敢地向善知识及佛菩萨至诚发露,并发愿誓不更犯。若发露惭愧心越殷重,那么罪业就越容易忏除清净,若不以殷重惭愧心追悔者,则虽忏无益。正如《增一阿含经》云:“人作极恶行,悔过转微薄,日悔无懈怠,罪根永以拔。”〔11〕这譬如误服毒药者极想将毒药吐出一样。
  3.对治力:亦名“对治现行力”,即行者通过广修各种善法来对治以往所造的恶业,如误服毒药者,为了疗毒而需服药治疗。所修善法在经论中,大体可分为六种:(1)依止甚深经典:受持读诵大乘经律及持诵真言密咒等;(2)依胜解空性:趣入无我空性,安住本来清净的空性见中,依空性见来灭除种种罪障;(3)依念诵:依金刚萨埵念诵百字名咒,或种种殊胜咒语;(4)依形象:指对佛菩萨像而生起坚固信心,以虔诚恭敬心来造佛形象;(5)依供养:指对佛像、菩萨像、佛塔及善知识等作香花灯种种虔诚供养;(6)依名号:指听闻及受持念诵诸佛菩萨名号,乃至受持一句一偈等,都能得无量灭罪功德。如《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12〕行者若依以上种种不同修法,使心法相互融契,明了通达法性,那么一切恶业就法尔清净了。
  4.还净力:又称 “恢复力”,即行者坚信自己通过种种方法忏悔而能得到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加被力,可使罪业彻底忏除清净,并至诚发愿自己从今直至菩提间宁舍生命,决不再造恶业。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严持戒律,谨言慎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若虽忏而无防护之心,那么所行忏悔只停滞于“悔往”,而不具 “修来”之义了。诚如《毗奈耶广释》中讲道:若无诚意防护之心,所行悔罪,唯有空言。此力犹如服毒之人,誓不再服毒药,身体恢复了健康一样。这是一种复本心源的真实功夫。
  综上所述,行者欲想清净罪业,须圆满具足以上四种对治力,并且要时刻警策护念,方可使罪业消融无存。

  四、忏悔之方法及其种类
  忏悔方法种类繁多,体系庞杂,各部经论所载不一,今从以下三个方面试述忏悔方法及其种类的差别:
  (一)三种忏悔法
  三种忏悔,即作法忏、取相忏及无生忏,是佛教最常用的忏悔方式。此三者是依据戒、定、慧三学渐次增上来安立,如作法忏是依戒而设立,故它能灭戒罪;取相忏是依定而设立,故他能灭烦恼性罪;无生忏是依慧而设立,故它能灭除罪根,消除无始无明。故天台智者大师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二中言:
  今明忏悔方法,教门乃复众多。取要论之,不过三种:一、作法忏,此扶戒律,以明忏悔;二、观相忏悔,此扶定法,以明忏悔;三、观无生忏悔,此扶慧法,以明忏悔。〔13〕
  一者作法忏。是行者按照一定的方法,面对其他清净持戒者,发露自己所造之罪,籍着方法仪轨的运作,来达到忏悔灭罪的目的。譬如出家五众犯戒,内心痛苦不安,只要没有忏除罪业,这种痛苦将会从现在延续到将来乃至来世。为了消除犯戒者的痛苦,故佛陀慈悲令僧团每半个月行一次布萨,也就是举行僧伽自恣的会议,让犯戒者将这半月内所犯之戒一一向大众僧诚恳发露,并发愿誓不更犯,来得到僧众的原谅,解脱心灵的桎梏,从而消除业障。僧团的这种忏悔方式,有着一套十分严格的规定,它是根据罪业的大小、轻重、多少来确定你所犯的是哪一种罪,须要在多少人前求忏悔,其中有对一人、四人、十人、二十人乃至四十人前忏等不同。行者在行作法忏后,一定要坚信自己所犯之罪,已被大众僧所宽恕原谅,从而如释重负,身心得以清净。此种忏悔方式为持律者所重视,站在声闻戒角度来看,戒罪唯有通过如法的作法忏方能灭除。
  二者取相忏。就是行者在佛菩萨像前,返照自己的恶行,然后自负于心,不分昼夜,不计劳苦地礼拜佛菩萨形像,殷切恳求佛菩萨怜愍加被示现瑞相,由见瑞相来证明自己罪业已忏除清净,从而获得内心的清净安乐。
  为什么定要见瑞相呢?这具有一定的深刻含义。站在大乘般若空观角度而论,罪业空无自性,但站在修行角度而言,瑞相的出现是一个行者修行程度进展的标志。因为瑞相的出现,须以忏悔者的清净心为前提,这好比一潭浑浊的泉水,不能映彻出皎洁的明月,唯有平静清澈的水面方可映现朗月,忏悔亦复如是。行者在常年累月的礼佛过程中,实际就是对身定的训练,随着训练的加强,就可以对所造罪业慢慢淡化、减弱,使恶势力在身心中渐渐消尽融化。《梵网菩萨戒》中有明文规定说:
  若有犯十戒者,应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若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见花种种异相,便得灭罪。若无好相,虽忏无益,是人现身亦不得戒。〔14〕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