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照见五蕴皆空(显明法师)(4)

色蕴是身体方面的作为;受、想、行、识四蕴是内心的境界。心理不健全,精神失常,就是因为五蕴出了问题。《楞严经》里所说的五十阴魔,就是每一蕴里各有十阴魔。修禅、念佛不得其法,会着魔;着魔就是俗语所说的“

色蕴是身体方面的作为;受、想、行、识四蕴是内心的境界。心理不健全,精神失常,就是因为五蕴出了问题。《楞严经》里所说的五十阴魔,就是每一蕴里各有十阴魔。修禅、念佛不得其法,会着魔;着魔就是俗语所说的“神经病”,一旦到了这个地步,恐怕佛出世也不能得度。

五蕴的第二蕴是受蕴。受就是“领受”。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贪念,这是与舍相对的,贪取而不舍,便是受。你若能去除贪念,并且更进一步能把已拥有的舍去,便是将受蕴清除,这时,便自然而然得身心自在。用功得力的人,能出阳神和阴神,就是这个道理(禅定功夫好,坐在室内可见室外种种景象,这是阳神;梦中所见种种未来、过去景象,这是阴神,死后称为神识)。神识所领受的种种苦、乐,皆来自“受蕴”。观世昔菩萨所修的耳根圆通,也就是闻所闻尽——能听的耳根、所听的声窿,不起分别;也就是耳根不逐声尘,声尘不入耳根,所以《金刚经》说,初果罗汉六根不染六尘。能六根清净,是我执已断,但贪、嗔、痴尚在,所以未出三界。因此,各位千万不要要求比丘、此丘尼没有贪、嗔、痴,出家众能勉力做到的,大概只是严持五戒、止十恶、行十善。如果出家众都能息灭贪嗔痴,便是出三界的阿罗汉了。

当受蕴一破,便是闻听闻尽,没有见浊(不存我见)。我见是生命中的大障碍,因为有“我”,所以有“他”,人我对立,烦恼无尽。如果能做到“天下为公”、“万物同体”,便没有烦恼。

三是想蕴。想,就是妄想,如果妄想不生,不但处事清楚明白,甚至睡着了也不会作梦。我们平常做梦,出现在梦境中的,有些是欲望的变相,有些是前尘往事的旧痕迹,这些全与妄想脱不了关系。如果想蕴破了,妄想不生,便没有梦了。在观音菩萨修行法门中,有“觉所觉空”——能觉的是心,听觉的是境界,能昕两空,心境俱无。用功的人时刻要了解,境界是不可得的,心也是不可得的。也就是说,天天用心,不知有心,如鱼在水,不知有水,习焉不察也。心,是精神意识,人而无心,便成行尸走肉,有心无身,鬼影幢幢,所以身心不可分,心境需台一。造作一切善恶业,完全依靠心境相应,不是心因境有,便是境由心生,心境和合,善恶生焉。

当初,释迦车尼佛尚未成道,在雪山修行时,远处传来一个声吾:“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他一听,立刻心生欢喜,便循声追寻,终于找到一个猎人设下的陷阱,里面有一只癞皮狗。释迦佛问:“‘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是你说的吗?”狗说:“正是。”释迦佛又问:“只有这八个字吗?”狗说:“还有八个字。”释迦佛请它把另外那八个字也说出来,狗就是不肯,除非先让它饱餐一顿。释迦佛求道心切,只求能听到,甘颐舍身喂狗。陷阱里的癞皮狗于是说:“生减减已,涅槃寂静。”

生生灭灭,无非都从妄想而来。妄想不除,生灭不尽。

在修禅观时,其中一种观法,就是观想面前有一副棺木,我倒卧其中。几天后,尸斑出现,全身青瘀。再过几天,在睡账的尸身上开始爬满了蛆,啖食尸肉,最后仅剩下一架白骨,这就是“白骨观”。观想若成,烦恼渐断。

说到这里,我顺带说说我的见解:念佛人,凡有起心动念,都应该把念头归趋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九品莲花,经年累月,连绵不断,临终定能往生西方极乐。这等如平常走路,走惯了,自然热门熟路。学佛的人是不会想生天的,昕谓二(欲天上现五衰,三禅上澈有风灾”,因为天福享尽,还得再入轮回。我们听觉的境与能觉的心配合来觉悟,便不生烦恼。

再其次是行蕴。行蕴断,则类不招(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胎、卵、湿、化,全都不能把你招去,也就是不落轮回的意思。)行蕴已破,心便如如不动,这就是“空觉圆满”的境界。各位须知,轮回是因为心动,心动便有生灭,有心必有境。心动的原因是有求,有昕贪,昕以一切欲求贪爱,都是轮回的基础。

第六是识蕴。识蕴尽时,六根可以互用。何谓六根互用?现在我们的眼睛只能看,耳朵只能听,鼻子只能嗅,到了识蕴尽时,眼睛不但能看,而且具足其余五根的功能,等于任何一根兼有六根的功用。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而六根的根本是心,儒家对心的作用非常肯定,所以有“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的讲法。《楞严经》也说:“是心非眼,是心非耳。”这里听说的心,也就是精神意志,我们的身体由精神意志支配。《楞严经》把本性(心)比嘹作虚空(主人),把六尘此喻作客人;因为主人好客,所以访客不断,心逐六尘,所以六尘常附。虚空平静无风,尘埃自落。心若如如不动,顷恼不起。

所以,生灭在“识”(知见)。但是不要使识受到毁坏,否则不能转识成智。用功不当,是使知见败坏的途径之一。知见受损的害处,尤甚于几度轮回。

《楞严经》说的“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就是说明初发心的重要。发自利心者,成就有限,所以窥基大师提倡二二练磨心”——用三种方法磨练心陆。一是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具正知见。二是真实修行,《华严经》中的善财量子五十三参,每遇一位善知识,他部请问:“我巳发菩提心,如何实践?一诸位要注意他所提出的问题,他请问的是“如何实践”,可见发心容易实践难,而五十三位善知识,都非常恳切的各指导他一种法门。这表示发心之浚必须修行,然后才有成果。三是证果,这里听说的证果,不是说证得佛果、罗汉果的果,而是一相应”。大家现在的表现,就是不相应——与佛不相应,与菩萨不相应,与罗汉不相应,甚至于你我之间亦互不相应。怎样才算是相应呢?大家一心一德,谓之相应。北方,你见到佛,起恭敬心,见到狗,也起恭敬心,对一切不生分别,这就是相应,就是证果。若在悟境上起分别,就谈不上证果。能做到这三步,便不会有命浊。

内心清净,便能六根互用,故观自在菩萨能用耳根观照,这就是六根互用,在判教来说,是出三界,断见、思烦恼。见烦恼是因我执而起的烦恼,思烦恼是因贪嗔痴而起的烦恼。断我见、我执的仍不能了生死,只算是初果罗汉,渐断思烦恼(思想不健全的烦恼),是二果以上的罗汉。

若要六根互用,必须韩识成智--转眼、耳、鼻、舌、身五根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什么叫大圆镜智呢?比方在这个三千大千世界里,我们心意所到之处,就是一面镜子,应该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裂痕也没有,但在我们的镜子(心意)上,却常有善、恶两裂痕,昕映现的种种景队,便难免有善有恶。到了转成大圆镜智时,先用善法同化恶法,也就是用戒定慧同化了贪嗔痴。要注意,是同化而不是拔除;贪嗔痴与戒定慧是一体两面,等于手心与手背,手的这边是贪嗔痴,把它翻过来便是戒定慧,只看你会不会翻。在大圆铙智里,加强你的戒定慧,以同化你的贪嗔痴。到贪嗔痴没有了,戒定慧仍在大圆镜智里游走。贪嗔痴既然已经没有了,当然也就用不着戒定慧了。佛经里听讲的“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前者是诸恶已尽,诸善仍存,后者是善恶俱亡。这尤如乘舟渡海,海是贪嗔痴,舟是戒定慧,既已达彼岸,岂能不登岸而舍舟?到了“彼岸已登,彼舟已舍”,是为“一法不可得一,这是真正的识蕴尽而可以六根互用的境界。这时,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