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导论《净土篇》 (李圆净居士著)(5)

佛堂安排之法,最好只供一佛二菩萨,一经一炉,一桌一椅,不放多余物件。庭中须扫除洁净,使经行无碍。要使这心一丝不挂,万虑皆忘,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并且不知我今天所作的是修行之事,便能与道日亲

佛堂安排之法,最好只供一佛二菩萨,一经一炉,一桌一椅,不放多余物件。庭中须扫除洁净,使经行无碍。要使这心一丝不挂,万虑皆忘,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并且不知我今天所作的是修行之事,便能与道日亲,与世日隔,可以趋向净业。如果我们平时将一切抛得干净,念头上不存一些子根节。一旦大限到来,洒洒落落,不作儿女子顾恋身家子孙之态,岂不是大丈夫举动。这念佛正行,虽然各随自己身份而立,不必定执一法。但除正课之外,一日到夜,总要记得就念。别事打断了,事毕就念。行住坐卧,拈匙举筋,折旋俯仰,动静闲忙,令这一句洪名不离心口,字字从念头上著实,句句从求西方里出来。须知修净之法,不外专勤两字。专则不别为一事,勤则不虚弃一时。所谓执持名号,就是要我们把这句佛紧持在心,不可暂忘。有一念间断,便非执持。有一念夹杂,便非执持。须念念相续,无间无杂。于一切时,不愚不昧。既不散乱,亦不昏沉。能够这样念佛的,可说'事上能一心精进'的了。倘能体究到万法皆如,心佛不二。离了这能念之心,别无所念之佛。离了所念之佛,也别无能念佛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即佛即心,即心即佛。如是乃至生佛不二,自他不二,依正不二。净秽苦乐,所厌取舍,烦恼菩提,生死涅槃,都是平等,无有二相,一道清净。不用勉强安排,但如实体究。体究到极处,与自本心忽然契合,才知穿衣吃饭总是三昧,嬉笑怒骂无非佛事,一心乱心终成戏论。在二六时中,想找一些异相,了不可得。能这般了达,便是'理上能一心精进'的了。但要晓得事一心似难而易,理一心似易而难。只要能事一心的,往生可必。兼能理一心的,上品可阶。究竟信愿真切的,只要执持一句名号,虽或不明谛理,已能成就净业。品位虽卑,决定往生。最忌初学便讲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的好听话。这是工夫做到极处的境界。倘未到极处,便在这个上头著脚,必成懈怠。至于驰骋狂慧,耽著顽空,自心未能开悟,却来轻谈净土,蔑视往生的,更属为害不浅。所谓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这种人是断乎学不得的。

说到作观,必须熟读观无量寿佛经,十六观法,次第渐入。当细参经文,如法修持。要明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要知道心净佛现,境非外来,唯心所现,不生取著。果能做到这般境地,境愈深妙,则心愈专一,那观想的利益实非小小。如观境不熟,理路不清,欲以躁妄心急求境现,这就全体是妄,与佛与心都不相应,其结果是不堪问的。所以善导大师说:‘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正是深防不善用心,致入魔境。行人要自量根性才好。

劝进第九

念佛固然是背尘合觉,返本归元的第一妙法,而对于在家人分上,更为亲切。在家人身在世纲,事务多端,于摄心参禅,静室诵经等,不是势不能力,便是力不暇及。只有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早晚在佛前随分随力,礼拜持念,回向发愿。此外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处都好念。(睡眠澡浴,和不洁净处、也可念佛,但只可默念,不可出声。)果然是痛念无常,用心真切的,便不论公私干办,八面应酬,闹静忙闲,苦乐逆顺,也和他念佛两不相妨。不见古人道:‘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只要你生死心切,便梦里也不会失落。那力量稍轻,世缘稍重的,也须忙里愉闲,不容一日放过。即有片刻无闲的,每日晨朝十念,积久功成,亦不虚弃。(连称佛号,尽一气为一念,这样十口气为十念,随气长短,不限佛数,唯长唯久,气极为度,意在借气束心,令心不散,此为大忙之人而设。)

至于初学的人,才把一句佛顿在心头,那闲思妄想愈觉沸腾,便道念佛工夫不能摄心。不知我们无量劫生死根,怎能即断。来到亲证三昧的,谁无妄念。当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了,自然妄念逐渐减少。况能够觉得妄念重者,正亏得这一句佛。如不念佛,那妄念潮涌澜翻刹那不停的,自己怎能觉得。所以妄念是病,念佛是药。久病非片剂所能治,积妄非暂念所能除。且莫管他妄念纷飞,但贵在念佛精切。我们既未能绝虑忘缘,正好以念还攻于念,即缘虑而作修进。念一佛名,换却他百千万亿的杂念,岂不甚妙。这便是以出世之念,换他世间之念。以功德之念,换他罪业之念。难解脱之念,换他缠缚之念。以安乐之念,换他危险之念。简直是难楔出楔,如巧匠偷梁换柱。淘汰得众生杂念销亡,习气渐融,心光渐露,本分渐证,连这念佛的一念亦归无何有之乡时,自然与彼佛把臂共行,同一鼻孔出气了。

经说: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所以不必疑自己的罪业深。古德说:‘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所以也不必疑自己的根器钝。却是最忌说我今忙迫,且待闲暇。我今贫乏,且待富足。我今少壮,且待老时。如果分定常忙,分定贫乏分定夭折的,可不是无缘修习了。往时的人说:‘七篇时文,几级官位,数箱金帛,一区宅子,数亩田园,几个娇妻美妾,一场没正经没要紧闲是闲非。人人被他泪没一生,个个打出这个窠臼,虚碌碌一场,早已谢世’。我看现在时文虽然不做,这个窠臼也还差不多。到底世人念佛的不真切,只是把生死两个字看得轻忽,所以一生忙忙碌碌,把性命撇在虚空,和自己全没干涉。即或当场嗟叹,片时毛骨悚然,过后仍然醉梦了。古时有一僧,探望俗友,劝他生死事大,急须念佛。友谢以三头未了。僧问这话怎么说。他道:‘亲柩未举。男婚女嫁未毕。’僧别去不久,俗友忽然去世。僧往吊,作诗道:‘吾友名为张祖留,劝伊念佛说三头。可怪阎公无分晓,三头未了便来勾。’此言虽浅,大可醒俗。你看那死囚求生,虽然太迟,但比起我们来,总算是快的了。因他还有一个死期,在此一日前,尚可宽然打点。然而我们在三界狱中,年年可死,月月可死,日日刻刻可死。贱死贵亦死,老死少亦死,恶人死好人亦死。不序勋,不序德,不序齿,一息不来,便分今古。倘不早为打点,姑待一刻。万一这一刻驾帖到来,可不手忙脚乱了也。世人对于毛细的事,也得计较一下,怎的不在这个上头计较计较。要晓得人命在呼吸间,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无论千念万念,只贵当念一句,以为往生正因。只要此心不缘过去,不缘未来,专注当念一句,就是事一心,定可往生。如久久纯熟,当念亦脱,便入理一心,生品必高。

果然信愿坚决的人,一日念佛,一日往生,日日念佛,日日往生,不论什么时候,命根一断,即生净土。须知念佛一法只有死得下狂妄知见的才能得益。任凭他智同圣贤,都应置之度外。端的是要生极乐世界,端的是要敌他生死,不是说了便休。须是实实落落,当做一件事做始得,若也半进半退,以信以疑,又诵经,又做会,又好说些没要紧的禅,又要谈些吉凶祸福,见神见鬼的话,临了济得什么边事,怎能出得轮回。且把那三藏十二部,让与别人悟,八万四千法门,让与别人行。不管他会与不会,见性不见性,只要记得这一句阿弥陀佛在念,莫教失落,如靠著一座须弥山相似,摇撼不动。念念常现前,念念不离心。无事也这样念,有事也这样念。安乐也这样念,病苦也这样念。生也这样念,死也这样念。但把这句佛号当做本命元辰,誓求往生。任人以死相逼,令其改辙,也不可得。只这么样的一念分明不昧,再何必问人觅取归程。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