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解脱的原理和行法 (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应化)(净行法师編著)

佛法—解脱的原理和行法 (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应化) 净行法师編著 说明 前言 (一)佛陀的降生 (二)出外游观与出家 (三)寻师问道 (四)苦修六年 (五)降伏魔怨 (六)道成肉身 (七)转*轮 (八)鹿野苑度五

佛法—解脱的原理和行法 (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应化)

净行法师編著

说明

前言

(一)佛陀的降生

(二)出外游观与出家

(三)寻师问道

(四)苦修六年

(五)降伏魔怨

(六)道成肉身

(七)转*轮

(八)鹿野苑度五比丘

(九)第一位在家佛弟子

(十)应世缘尽

(十一)佛陀入无余涅繁

(十二)八王分舍利

(十三)结集圣典的号召

(十四)五百阿罗汉结集于王舍城

(十五)经、律、论三藏的结集

经论节录

望江南

——白云

娑婆苦,身世一浮萍。蚊蚋睫中争小利,蜗牛角上窃虚名,—点气难平。

人我盛,日认长无明。地狱尽头成队入,西方无个肯修行,空死复空生。

娑婆苦,光影急如流,宠辱悲欢何时了,是非人我几时休,生死路悠悠。

三界里,水面一浮沤。纵使英雄功盖世,只留白骨掩荒丘,何似早回头。

说明

佛教的经沦,浩如烟海,文理艰深难懂,兼且宗派繁多,就是专家学者,能够全部通达的也不多,更遑沦—般读者了。

虽然—门深入的学者的著述很多,但是,总嫌陈义过深,令没有佛学根底的读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堕云里雾中。因此,若要对佛法有一个较全面和透彻的了解,就非要花很长的时间博览群经不可了。

佛法本为一切众生的解脱而立,应要易于明白掌握,众生才能受用获益。若要皓首穷经,始望能了解佛法的真义,那么除了极少数爱好钻研哲学的知识份子外,就没有什么人可以得到佛法的益处,能够赖以安身立命了。这样,实大违佛法普度众生的精神,不是诸佛所愿。

本书作者为了节省有志向学佛的人士门外摸索的时间,把佛法的原理与修行方法,作了精简详尽、深入浅出的阐述。令一般读者一书在手,便能迅速地得到一个全面、有系统的认识,可藉以作深入经藏及修行解脱的指南;不致蹉跎岁月,仍然迷失于名相概念之中,久久不能入佛解脱之门。

前言

无上甚深微妙法 千载弘扬度众生

宗派繁衍数无量 是非论辩起纷争

大师著述多玄秘 难令密意入众心

佛语原是解脱法 今堕戏文折大能

后学童子常慨叹 甘露法雨众难亲

空前去苦安乐法 难令烦恼灭半分

不惭鄙陋才疏浅 强执秃笔传佛音

欲以文字作因缘 普令有情起道心

无边佛法皆方便 真理从来证自心

莫执言辞与诡辩 应如证果在修行

佛法只如盲人杖 论法不行费光阴

正信诚心诸佛助 坚忍必成彼岸行

一九八七年一月净行于香港

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应化

(一)佛陀的降生

一位居于天上的大菩萨,知道自己长久的修行即将圆满、成佛的因缘已经成熟,便要下生人间应化,在这世间里道成肉身,示现成佛之道,更要四处弘扬正法,度一切有缘,令殊胜的解脱法门、可因他的亲自证得与解说、而能长住于世。

这菩萨要以自己成佛的经历,说明众生皆可凭自我的努力,得到一切的智慧、力量与解脱。因此,他并不选择以超常的神通力量去摄伏众生,却要通过一个凡人的成长、求法、修行与证道的过程,显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

他要在人间这最适宜求道、修行与成佛的地方,示现人能怎样自利利他、自觉觉他。

他示现怎样能把爱己、爱家、爱国这狭隘之爱,扩展为爱天下一切众生、平等无差别之爱。

他示现怎样能抛弃世间有限的治人、治国、治天下之小权,去争取统御宇宙一切心物无限力量之大权。

他示现怎样能放下世间生灭法中的一切可朽坏、短暂、虚假的欢乐,去换取大涅槃里不朽坏、常住、真实的喜悦。

他示现怎样能祛除一切的束缚,得享无限制的自由。

他要示现,人怎样能道成肉身,在秽土成佛弘法,广度有缘。

这位要在人间成佛的菩萨,为了在应世度众的事业上,得到最大的成就,先作了五番观察,才决定下生。

那五番观察就是:

(一)人间哪些众生,根器成熟,堪闻佛法,且能信受,身体力行?

(二)他们所处的环境与时机是否利于学佛?

(三)无尽的世间中,哪个与佛最有缘?

(四)未来佛下生哪一种族最便于示现修行弘法?

(五)以何人为父母最合乎圣者的身份?

菩萨观察思惟的结果,就是于西元前五四四年,下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城(现在尼泊尔境内),示灭于西元前四六四年,应世共八十年。

菩萨生为属释迦族的城主净饭王之子,姓乔达摩,取名悉达多,又名牟尼。

(二)出外游观与出家

悉达多太子出生才七天,母后摩耶夫人便去世。从小,他便由姨母一手抚育成人。

太子年纪稍长,父王便延聘国内外诸师教授各种经论技艺,使成文武全才,他日能顺利接掌王位,令国威四播。

天资聪颖的悉达多,闻一知十,很快便精通了老师所能传授的一切学问与技艺。不久,便再没有人堪作太子师了。

饱学的太子,虽是文武全才,欲乐无缺,但总觉宇宙人生有很多问题,不是诸师传授的论说所能解释清楚。因此,他常独自于树下,冥想思惟,欲穷宇宙一切的玄秘。

净饭王曾于悉达多出生后,遣术士为太子看相。相士们都说:‘太子瑞相,若然出家,必能成无上道,若不出家,必雄才伟略,为一代贤主,王四天下。’

大王见太子年事稍长,便如是喜爱沉思冥想,深恐他会应相士之言,弃国求道。因此,于太子十七岁时,便替他娶了表妹耶输陀罗为妃,希望能以婚姻生活、儿女恩爱,打消他任何出家的念头。

太子的婚姻生活很美满。两年后,十九岁时,便得一子,名叫罗侯罗。

但是,美满的婚姻生活,只能暂时转移他对生命奥秘的注意。日子久了,从前困扰他的问题,再次牢牢地吸引著他,使他非要寻根究底,找出答案不可。

久住宫中的太子,要多看世界,多了解人生,便于一天,远离华丽的宫殿,走出王城繁华之地,四处游观。可是,游观的结果,粉碎了他以往对生命的看法。

养在深宫的太子,衣食享乐无缺,不知天下之疾苦、人间的灾劫。

但是,出得城来,他看到困苦的百姓,郁郁寡欢,辛劳地作苦工;也看到瘦弱无助、衣不蔽体的乞丐,沿途行乞,境况凄惨。

他看到鸡皮鹤发、牙齿脱落、老态龙钟、伛偻而行的老者,在路上摇摇欲倒,却没有人搀扶慰问,犹若给遗弃的人,令见者辛酸怜悯。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