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学讲这件事,是和大家互相勉励——佛愿力不虚,自有巧妙安排,我们只要信佛力、靠佛力,安心念佛就好!担忧太多的人,就是信心不足,应在‘信’上多下功夫,把心的焦点,放在信佛,自然无障碍。佛甚至能由地狱、刀山、剑树中把我们救出来,令我们安心不乱,往生西方,何况解决人间小小气管插管,大体捐赠的问题!(这对佛绝对没问题,凡夫医生都能麻醉令人不痛,何况是佛来,一定能加被令人不痛不乱。) 相信佛自有办法,才能真安心念佛不乱,临终的不乱,是佛与圣众现前慈悲加祐才令心不乱的,是‘佛力’的加被,使我们不乱,既是‘佛力’,我们有什么好操心、好讨论的? 与其瞎操心,不如信心念佛——没插管(没伤痛)的,是佛愿所摄受,佛力所能接引,有插管(有伤痛)的,也是佛愿所摄受,佛力所能接引。临终紧要关头,只要快提起信心念佛,不容去讨论太多枝节(‘信愿念佛’以外,皆属‘枝节’)。心耗在‘讨论争议’上,就绝不在‘念佛’上!一错过良机,就太可惜! 当然,如果明知是‘临终’,末学绝不赞成多作‘插管’一举,然而,问题是——‘是否临终’,这点很难事先决定,站在医护人员(或家属)的立场,遇病人只能尽力抢救,(不能一概假设为‘临终’而不救)。 是否临终,是要看救治成果的,——能被救活的,当然就不算是临终,——救不活的,就临终。 事实上,也有许多人,濒危被救活了,故重点若放在倡导‘不急救’,可能也会有‘误人生命’或‘草菅人命’之过失,除非病人及家属自己先决定签字拒绝急救,否则医护人员不急救也会被怪罪。所以,旁人很难以代为决定此事,而强去代作决定,也未必是好,因为凡夫无神通,不知临终人真正心意(也有可能——临终人很想被急救)因此,以凡夫散乱妄想心,自以为是,去代作任何决定,未必明智,不如谦卑恭敬,一心念佛,自有好路。 再说,对‘已插管’的人,临终前,若又刻意先去拔管,对其肉体而言,‘拔掉’,又何尝不是一个新的刺激动作呢?反而变成临终作‘拔’之手术,(大家应有经验,有伤口时,‘碰触它’,比‘不动’更痛,是否?)对其心情而言,除非他真了解‘拔管’的好意,否则,在他的感觉——也可能是‘被迫窒息’或‘被夺去生机’(甚至是‘被杀’)。 他若信愿求生西方,当然没问题,但,假设他不愿生西方,而是很想活在娑婆,别人自作主张,强替他拔管,他也可能起嗔恨心而受苦,并不见得会因拔管断气,就解脱痛苦,所以,末学选择‘一动不如一静’,而集中心力在信佛念佛。 助念存心 接著再谈到助念‘存心’的问题,我们应该要存感恩的心——就是感恩临命终的人,他亲自以生死的痛苦来帮助我提起正念,是他为我助念啊!——是他帮助我发起信愿念佛的正念,否则的话,我必然是在睡觉、打妄想、作白日梦、甚至是在造业堕落。 也感恩阿弥陀佛安排接引我,安排他来为我助念,所以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心态,绝对不要以一种高姿态去指导人。助念并不是要去指导、或者去命令、或是去帮忙,而是要以一种谦卑的心来祈求,祈求——阿弥陀佛以本愿的大力来接引,也祈求——临终的人在茫茫苦海当中,能够牵到佛的手。 对佛的认识,和无障碍的信心 对‘佛’这一方面来讲,毫无疑问的,永远都是至诚要接引、救度众生,佛不论是对哪一个人,哪一个众生,都没有‘不接引’的心,只要众生愿意接受,佛就愿意接引,这可以说是没有条件的,而且众生无论有什么业障,对佛都无障碍。 阿弥陀经明明告诉我们:‘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我们去助念,首先对佛要有这种‘无障碍’的认识和信心。所谓要‘求佛接引’,就是要提起自心当中慈悲接引的大愿。如果我们靠著凡夫的知见,用我们凡夫的力量就会处处都有障碍;如果我们一心靠佛的话,佛没有障碍,我们就跟著他没有障碍,就比如:凡夫走路,当然是会走到破皮啊、走到腿酸,有种种的障碍,但是搭上佛的飞机,即使不会走路,也没有障碍。 最伟大的助念团! 甚至我们在助念当中,也不用挂念要去通知哪一些人来助念,假如担心没有人来助念,这样念佛就分心了。其实,只要有一个人一心念佛,阿弥陀佛本人就会来助念,六方佛全体都会来护念,这是最佳的助念团!(声势最浩大、规模最庞大的助念团)二十五大菩萨团团围住,莲池海会前呼后拥,该来的全部都会到,不该来的,一律都会挡驾(佛会另外安排救度)。 我们念佛,由佛去发通知,比我自己去打电话好,因为,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这种‘一心念佛’的无边法力,所以不要浪费,耗在打妄想,我们一心念阿弥陀佛,就会集中全法界的力量,可以全摄佛功德来救度众生。 很可惜,很多人在助念的时候常常会放错焦点,眼光老是放在这个临终人的‘业障’上面,心里老是去看那个‘业障’,挂碍那个‘业障’——说:‘那个人业障很深重啊!’再加上‘他家属又那么障碍啊!’所以心里就先认为‘好像不会往生’的样子,末学觉得这是信‘业障法门’,信‘不能往生’,而不是信‘净土法门’,也不是信‘会往生’,这也就是布袋戏所讲的‘助业障的志气,灭佛祖的威风!’如此,根本就是疑而无信。 如何超越业障?——体会佛的慈悲,和大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