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哪里来?” “大日山来。” “日出也未?”(用机锋来问) 玄机回答︰ “如果太阳出来了,就溶却了雪峰。” 雪峰问她日出没有,意思是你开悟了没有?玄机就答,如果我开悟了,哪里还有你雪峰呢!哪里还要来问你呢? “哦!”雪峰听了,觉得她虽没有开悟,倒也有点道理。再问︰“你叫什么名字啊?” “我叫玄机。” “日织几何?”意思是说,你每日如何修行用功? 玄机怎么回答呢?她说︰ “一丝不挂。”意思说已经解脱尽净,这话说得太大了。 这么谈过以后,玄机就走了。走到门口的时候,雪峰在后面叫着︰ “喂!你那袈裟拖在地下呢!” 玄机一听袈裟拖在地下,赶快回头一看。雪峰哈哈大笑说︰ “好一个一丝不挂啊!” 所以一个人的实际修持,是开悟了,或没有开悟;是解脱了,或没有解脱,从谈话里面,禅师们都会把你问出来、考出来,或暗示出来。 又有一个出家人,来问赵州禅师︰ “请问禅师,怎样才能参禅悟道啊?” 赵州禅师本来坐在那里,被他一问以后,站起来说︰ “我要去厕所!” 走到半路又停下来,回头对那个问话的人说︰ “你看,像小便这样的小事,还要我自己去,别人不能代替。”意思是说,如何参禅悟道,是你自己的事,你怎么来问我呢?像这样的暗示作风,多么活泼,多么高明,又多么透彻。 唐朝有一位文起八代的大文豪韩愈,不信佛法,反对佛教。为了谏迎佛骨,被贬到潮州做刺史。当时潮州文化未开,知识分子太少,要找一位讲话的对象都很难。这时,潮州有一位大颠禅师,是石头和尚的弟子。韩愈一想,和尚都有学问,不妨找他谈谈。 一次拜访,两次拜访,都见不到大颠和尚。 有一次,好不容易,见到大颠和尚在那里入定。好,就等一下吧,等到你睁开眼睛再和你谈话吧。可是等了很久,这大颠禅师却始终闭着眼睛坐在那里。韩愈等得太久,不耐烦了,大颠和尚的侍者看着也过意不去,就用引磬在师父耳边一敲,意在请他出定,同时又说了两句话︰ “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意思是说,师父啊!你入定的功夫,已经打动韩愈,见了出家人已经不再傲慢;不过,你别老是入定,要赶快讲话啊,以你的智慧来开导他罢! 聪明的韩愈,一听侍者这两句话,非常高兴。他说︰ “禅师门风高峻,我已从侍者嘴边,得到一个佛法的入门。”后来韩愈就拜大颠和尚做师父,皈依三宝。 有时候千言万语,话讲多了反而没有用。像大颠禅师,一言不发;而侍者,也仅仅说了两句话;却间接的暗示出一个很高的道理,使人心里信服,使傲慢不信佛的人,到最后还是不得不皈依佛门。 大颠禅师的师父是石头希迁禅师,他的肉身现在还在日本总持寺。石头希迁十二岁的时候,见到六祖惠能大师。六祖大师住在广东曹溪,而石头禅师是广东人。六祖一见到他,非常高兴的说︰ “你可以做我的徒弟。” “好啊!”他十二岁就做了六祖的徒弟了。 但是三年后六祖就圆寂了。一个十五岁的小孩子见师父要圆寂了,就问六祖︰ “和尚百年以后,弟子要依靠谁?” “行思去!”六祖告诉他。 他把‘行思’误为‘寻思’,就天天用心思参禅。后来有一个上座告诉他︰ “你错了!师父告诉你‘行思去’,因为你有一个师兄叫行思禅师,在青原山弘法,你应该去找他。” 石头希迁禅师听了,立刻动身前往,后来就在青原行思那里悟道了。以后住在南岳衡山,有一石头状如平台,石头搭草堂于其上,一住数十年,人们都叫他石头和尚。 当他从曹溪到青原山参访行思禅师时,行思禅师问他︰ “你从哪里来?” 石头希迁禅师回答道︰ “我从曹溪来!”这句话很了不起,意思是说,我是从师父六祖大师那里来的。 行思禅师又问道︰ “你得到什么来?” “我没有去的时候,也并没有失去什么啊!”意思是说未去以前,我的佛性本具,我还要得到什么呢? “既然没有得到什么,你又何必去曹溪呢?” “若没有去曹溪,如何知道没有失去呢?”意思是说不到曹溪,我也不能认识自己本具的佛性。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