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禅是不立语言文字的,禅是言语道断的,禅是不可说的,禅是教外别传的。以前在我国大陆的丛林,如果在禅堂里念佛一句,要罚他漱口三日;你在禅堂里讲话,道得的给你三十棒,道不得的也要给你三十棒。禅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心印心,离开言说的。言说不能表达禅,勉强用言说表达,那也不是真禅。 禅是不能说的,但是禅又不能不说。 禅宗重视传灯,重视师传。所谓师传、传灯,有时需要以信物做凭据,有时又需要用言语来印证。但是禅宗往往只用三言两语,就可以道破千古谜底。一般世间上的学问知识,是从分别知见上去了解的,而禅宗所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的境界,是从无分别的内证上直接证悟的。 一个人如果对禅抱有兴趣,立志参学,他不仅要聪明伶俐,而且必须具有高度的幽默感。我们阅读禅宗语录,细心体会禅师与禅师之间的对话,处处带着无限的禅机,和无限的幽默感。 今天我要向各位介绍的,倒不一定是禅宗的禅学,也不一定是禅宗参禅顿悟的方法。我只是提倡并建议各位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最好能有一点禅味,体会一些禅机。 六祖大师的大弟子青原行思禅师曾说过︰‘没有参禅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了参禅的时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到参禅开悟以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在没有参禅的时候,为什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呢?这是因为在一般凡夫所认识的心外世界里,山本来是山,水本来是水。但是参禅以后,因为他超越了这个心外的凡俗世界,所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了证悟以后,他把心内和心外的这两个世界调和起来,既有入世的勇猛悲愿和看似平凡的入世生活,也有出世的空灵思想和超凡入圣的出世证悟。因为调和了入世和出世、心内和心外的两种世界,所以他仍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是这个时候所见到的山水,与平常所看的世界,在境界上是大不相同了。 我并不要求各位都要做到参禅打坐,老僧入定,甚至像六祖大师那样大彻大悟。如果一时不能做到这个地步,没有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体会禅味,抓住禅机,我们的生活境界就和一般人的生活有不同的妙用。以喝茶为例,我们大人喝茶觉得清香可口,但小孩子却觉得很涩很苦;以饮食为例,我们吃饭吃菜,对于苦辣,有人点滴不尝,有人则视为佐餐圣品。何以会有这种不同呢?因为每个人对各种口味的感受不同。 同样的道理,一旦有了禅以后,我们生活的感受就会改变,生命的境界也会因而提高。现在,我要将六祖大师的禅宗教学特色介绍给各位,希望各位能从中摄取一点禅的契机,以充实我们的生活。 (二)你从哪里来 《六祖坛经》里记述一段故事,就是当六祖初见五祖的时候,五祖弘忍大师第一句就问他︰ “你从哪里来?” “我从岭南来。”六祖回答。 “岭南是獦獠住的地方,獦獠没有佛性啊!” 六祖大师就说︰ “人有南北,佛性哪里有南北呢?” 就因为这一段重要的对话,六祖受到五祖弘忍的特别器重,并且终至付传衣钵。 以后,六祖惠能大师也常以同样的问话,摄受了许多门徒弟子。以下举四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例一︰神会大师亲近六祖,六祖问他︰ “你从哪里来?” 神会回答说︰ “我不从哪里来。” 这回答非常受六祖的赏识。 例二︰南岳怀让禅师于二十三岁时参访六祖,六祖一样的问他︰ “你从哪里来?” “我从安和尚那里来。” 六祖又问︰ “什么东西把你带来?” 怀让禅师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此在曹溪一住就是十多年,一直到三十多岁才开悟。 例三︰青原行思禅师,初到曹溪之时,六祖也这样问他︰ “你做过什么事才来这里?” 行思禅师回答他说︰ “圣谛亦不为。” 意思是说,成佛做祖我都不要,还要做什么。这句话也深受六祖的器重。 例四︰做过唐代国师的南阳慧忠大师,初来参学时,六祖问他说︰ “你从哪里来?” 慧忠回答说︰ “我从近处来。” 由于过去五祖问他︰‘你从哪里来?’因而开启六祖入道的因缘,所以六祖以后见人也都问︰‘你从哪里来?’用这种问话的方法来启发你,来考验你。提起疑情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禅宗的机锋 常常有着一个接一个的问号。 三、禅宗的教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