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真的成熟了。” 这话一语双关,梅子成熟了,就是说大梅法常真的开悟了。 有时候,我们从否定中可以透到一点人生的消息和禅机。有时候,又要从肯定中来体悟。像这位法常禅师,他就是肯定自己的精神,不让别人牵着鼻子走,不管你是非心非佛,我还是即心即佛。有这种自信、自主、自尊的人,他便是顶天立地觉悟的禅者。 有位在家居士,去问马祖禅师的徒弟,也就是百丈禅师的师弟智藏禅师。 “请问老师,有没有天堂地狱?” “有啊!” “请问有没有佛法僧三宝?” “有啊!” “请问有没有善恶因果报应和六道轮回?” “有啊!” 不管问什么,智藏禅师都答︰“有啊!有啊!” 这位在家居士问得怀疑起来,就说︰ “老师,你说错了。” “我怎么说错了呢?” “我问径山禅师,他都说‘无’。” “怎么说‘无’?” “我问他有没有因果报应,他说没有;再问他有没有佛菩萨,他说没有;我问他有没有天堂地狱,他说没有。可是你为什么却都说有呢?” 智藏禅师说︰ “哦,我问你,你有老婆吗?” “有。” “你有儿女吗?” “有。” “径山禅师有老婆吗?” “没有。” “径山禅师有儿女吗?” “也没有。” “所以径山禅师对你说没有,我跟你说有,因为你有老婆和儿女啊!” 这个问题此处说有,彼处说无,是真的不同吗?其实并没有不同,道只有一个,道是因人才有不同的。 禅师之间问话或答语,有时说有,有时说无,只是从我们不同的程度或层次来体会不同的问题而已。 径山禅师所讲的‘无’,有着很高的境界和很深的意义,因为无就是空,‘真空生妙有’,不‘无’就没有‘有’了。 (三)间接暗示法 现在再介绍‘间接暗示法’。 什么叫做‘间接暗示法’呢?就是禅师与禅师之间,不直接把问题说破,而用比喻或表面上不相干的话,作间接的暗示。这 里面藏有至理,让对方自己悟透,亲证得道。 现在举个例子说明。 赵州从谂禅师,为人非常风趣,被称赵州古佛,八十岁还在行脚。有一次和他的弟子文远禅师在一起,一时高兴,便和文远禅师说︰ “我们来打个赌,谁能把自己比喻做最不值钱、最下贱的东西,谁就胜利。赢了的人,就可以吃一块饼。” 文远禅师就说︰ “好吧!你请说吧!” “我是一只驴子。”赵州说。 “我是驴子的屁股。” “我是屁股里的粪。” “我是粪里的蛆。” 赵州无法再比下去。就问文远禅师︰ “你在粪中做什么?” “我在那里避暑乘凉啊!” 于是赵州认输丢了饼。 这段对话暗示我们,要从卑贱里面去体会伟大,从烦恼当中去证悟菩提,要心净一切净。所以禅师与禅师之间的对话,充满禅味。所谓心能转物,驴子、粪、蛆,都可以把它变成佛法。 谈到这里,我想到我们佛光山男众部附设的沙弥学园,有好多十几岁的沙弥在念书。其中有个大约十五岁的小男孩,由于嘴巴长得阔,而且喜欢说话,所以有人为他取个绰号,叫他‘鸭子’。有一次,我碰到他,我就问︰ “谁在那里啊?” 他跟我头一歪说︰ “鸭子啊!” 我真没有想到,他竟那样的洒脱。记得他还在国民小学读书的时候,电视正在上演‘保镖’连续剧,剧中有个坏人叫曹天成,因为这个小孩很顽皮,大家就又叫他曹天成。我们觉得这些绰号怪难听的,他却淡然处之,根本无所谓。他才十几岁,这种赤子之心,这种超脱荣辱毁誉的态度,不正是解脱吗? 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大人物,经常为了‘名’和‘利’而烦恼不休,真不如这个十几岁的小沙弥。这种活泼的心境,天真的态度,倒也契合佛法。 再举一个例子。温州净取寺,有一个比丘尼,名字叫玄机,曾经在大日山参禅。有一天,她去参访雪峰禅师。雪峰禅师也学六祖大师的作风,第一句就问她︰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