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证法师:献给慈父的感恩与忏悔(16)

对于这种‘早熟儿童’或‘小大人’的现象,许多家长、学校往往视之为是孩子智力开发,或独立自主的表征,予以鼓励甚且揠苗助长,但孩童过早丧失其‘赤子之心’而有了取巧之‘机心’的同时,也使他们失去了一个适应

 

对于这种‘早熟儿童’或‘小大人’的现象,许多家长、学校往往视之为是孩子智力开发,或独立自主的表征,予以鼓励甚且揠苗助长,但孩童过早丧失其‘赤子之心’而有了取巧之‘机心’的同时,也使他们失去了一个适应成人社会的准备阶段,在其中,道德观的建立尤其重要。

 

在过去,童年期被视为是一种‘修行’期,有助所谓‘修道院效应’,而使吾人社会之人性传统得以延续。通过对成人世界秘密的维护,给孩童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的成长环境,人们相信对一个尚未发展成熟的心灵而言,太早让他们知道太多成人世界的暴力和‘败德丧行’乃是极危险而不健康的。即或不得已也是以一种他们能接受的方式(例如童话中的‘坏人’)来展现,一直要到儿童的‘羞耻心’已转化成为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和稳固的道德观,这时,他们才得以以一种有‘自制力’的方式进入成人世界。

 

而今天,在电子文化下成长的新新人类,当他们的‘童年’心消逝或缩水后,他们也逐渐丧失了培养其自制力、‘是非心’的阶段,在面对成人世界的种种烦恼、挫折和困惑后,遂不免采取了某些极端、脱轨的行为,就此而言,我们的社会目前所面临的这些震骇人心的事件或恐还只是冰山一角。

 

随著资讯科技的突飞猛进,尤其是网路的发展,当前青少年之道德成长受到电子文化干扰的这种处境,可谓更形恶化。面对这样的情形,我们究竟如何回应呢?加速相关之资讯立法,以减少青少年暴露在不当资讯内容前之机会,自然是当务之急;而加强与亲子之互动,改善日异疏离之师生关系,以重建家庭及学校在儿童学习规范过程中之主导角色,亦不在话下;至于媒体自律以及成人世界之自清自律,亦殆无可避免。

 

然则,在隔离、减少外在污染源的同时,任何有助儿童之自我‘修行和陶成’,以增加其自身抗力的相关办法,亦不应忽略。在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传统中对儿童之‘童蒙养正’的教育:它主张童子在理解力尚弱,仰赖父母师长权威尚多,但记忆力强而涉世未深、心性纯正之际,宜鼓励他们多多读诵圣贤经典,在其反覆背诵中,不知不觉的将圣贤们光明正大之智慧思想‘内化’为其自身行事之准则。这种对儿童心性之潜移默化的办法,在中国行之千年而效验显著,惟因西式教育之提倡,才逐渐式微、废弃,然则,由于它显然在对治当前,棘手问题方面似乎特别应机,又能顺应国情且一向行之有效,因而值得吾人重新予以正视,对于关心我们下一代之教育问题的有心人士言,切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误以为只是‘死啃’、‘填鸭’,而忽略这种可以深入吾人潜意识的直觉智慧,对儿童心性涵养的潜移默化之功。

 

贤明的家长们,务请留心细看,这将会改变您孩子的一生!

 

附录二:电视带大的孩子

 

雷久南博士

 

孟子如果出生在后半世纪的中国,他可能在电视机前长大,孟母可能因为没有立刻觉察到电视的长远负面影响,也不会阻挡。小孟子的大脑会因为失去正常童年的游戏、玩耍、运动、听故事、牙牙学语和好奇心驱使的学习而发育不全;成年后也不会有深度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也没有高尚道德责任感,也不会对中国文化有特殊的贡献。如果电视早五百年在欧洲出现,现今我们可能听不到莫札特、贝多芬和其他近代音乐家的杰作,也见不到达文西的画和发明;如果电视早在中国出现,李白、杜甫也不会写诗,很多艺术精华不会见过,也不会有中国文化。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