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住道场与发心念佛

今晚,我们要讲的题目是安住道场与发心念佛。安住道场又分成两部分来讲,即道场与安

安住道场与发心念佛

今晚,我们要讲的题目是“安住道场与发心念佛”。安住道场又分成两部分来讲,即道场与安住。

什么叫做道场?顾名思义,修道的场所名道场。道场有三种,约三世分:现世道场,后世道场,后后世道场。

第一现世道场,又可分为小中大三种。

一、小道场:以出家人而言,有的步进念佛堂、大雄宝殿、禅堂、五观堂方能发起修道之心,这种人便是以殿堂为道场。

二、中道场:以寺院范围为道场。身居寺院,懂得用功,离开了寺庙,犹如返回世间,忘乎所以,甚至把出家人的身份都淡忘了,这种人便是以寺院为道场。

三、大道场:以娑婆世界为道场,以一切众生为自己所教化的物件,到处都能够修行念佛,弘法利生。

第二后世道场。发心念佛的众生,希望往生极乐世界,以极乐世界为修行的道场,一生成办,圆成佛果。

第三后后世道场。往生极乐世界,取证三不退转后,乘愿再来娑婆世界普度众生。所以说后后世是以十方世界为道场。现在,我着重谈寺院道场。

众所周知,寺院是出家僧尼用功办道的场所。佛在世时,比丘住在泉边、树下,游化人间,无处不是道场,随处都可用功。佛法流传到中国以后,逐渐形成许许多多大大小小形式不同的寺院,出家人的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四事的来源,与当时印度完全不同。

当时印度比丘以托钵为生,而中国的出家人历来都是需要自起炉灶,随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寺院与丛林。那么,应该如何来管理好寺院呢?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寺院的功能呢?历朝历代情况不一,现在各寺院的道风都很不理想,甚至有些寺院根本没有发挥道场本具的功能。

环顾处在大都市里的各大寺院,地价十分昂贵,并且大都修得金碧辉煌。遗憾的是,个别寺院不但没有发挥佛教道场的功能,而且违背清规戒律的事迭连不断,甚至触犯国家刑律,如此下去政府哪能容忍呢?绝对不会坐视不管,久而久之,寺院就会被外人监控、管制,甚至被没收都有可能。寺院只有保持佛教的风格,才能延续下去。如果寺院办得不伦不类,跟社会上其他部门并无两样,那么,世人就会觉得寺院可有可无,因为你对社会与国家并无特殊的贡献。

我认为佛教与寺院,要在改革开放、科技飞跃发展的时代里立稳脚跟、持续发展,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否则,势必难以生存下去。只有生存下去,才能谈发展。

如果自己当不了家,做不了主,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成办佛教事业,至于大众用功修行,办道证果,必将难上加难了。诸位既然都是寺院里的一员,众人相处在一起,务必要有清规戒律来约束,其身心才能够得以安住。沙弥有十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戒,至于祖师所制定的清规,其条目那就更多了,但就其原则而言是六和:

第一、身和同住。诸位住在寺院里,食宿等各方面的条件都一样。如遇有什么疾病、困难和麻烦,必须相互照顾,互相体贴,这样诸位都会觉得僧团的温暖。假如老弱病者,无人去料理与帮助,势必难以用功办道。释迦牟尼佛曾亲自探望患病比丘,送去医药,并谆谆教诫弟子们:“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

第二、口和无诤。如果有人在诵经念佛,用功办道,我们应该鼓励、赞叹、随顺、学习。如果有犯戒、犯规矩、甚至造恶业,我们应该要善意地来劝解、谏止,使他能够幡然悔过。

第三、意和同悦。住在寺院里,其目的是为了一心修道,了脱生死。所以,彼此理应相互尊重,在人格和僧格上,平等不二。丛林里执事职务的安排是因工作需要而划分的,并非谁尊谁卑,谁高谁低。

第四、戒和同修。大众共同遵守戒律,不犯清规,身心才能安住,行事才有准绳。

第五、见和同解。对离苦得乐的法门,必须要有共同的认识,比如修净土法门的道场,就不容许任何人在里边说念佛法门的不是。丛林里各有办道的主流,至于说个人潜修其他的法门,无可非议,但绝对不能反对常住的宗风。

第六、利和同均。居住在道场里,上殿、过堂、分单资、结缘品等,都应该一律平等,名为利和同均。

僧团能够依循如上六和来管理与巩固,自然就会清净和合了。

其次,自己个人怎样才能安住呢?分为三点说明:安身、安心、安道。

第一、安身。古来祖师告诉我们“随缘而住,随遇而安。”随缘而住,这个缘很重要。随缘不是随便,许许多多事情不想去做,或者做得不好,或者自己不发心,就说随缘罢,其实那是随便。随缘是随顺缘份去成办一切应办的事业。缘包括三方面,即:地缘、人缘、法缘。

(一)地缘:例如,你去某一个道场,一进寺门,内心里自然就充满了无限法喜,就觉得自己的整个身心都被摄住了,渴望安住在此道场里,这就说明你与此道场有深深的因缘。

(二)人缘:你出外挂单或讨单,有时可能人家不理你、不管你,甚至把你赶出寺外,这就表明你与这个寺院缺乏人缘,想住也住不进去,道场里的执事不安排你的单。

(三)法缘:地缘、人缘好,可是自己所修的法门跟所住的道场修行法门不同。如:自己修密宗,到了显宗的道场,就不能相应。修禅宗的人,到了念佛道场,发现法缘不同,不能安心修行。

今后,我们无论什么时候去哪里挂单、讨单、参学,首先要晓得,所要到的寺院是以何种修法为中心,我要参学些什么内容,否则,漫无目标,绝不会参学到佛法。三缘具足,我们就可以安住了,名为随缘而住。

“随遇而安”,诸位既然住在寺院里,觉得各方面都很适应,随之就应该精进用功修行,是名随遇而安。

第二、安心。有情与无情的差别,就在于有心和无心的不同。那么,心是什么呢?《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将要如何来安心呢?

不追悔过去,不奢望未来,注重现在修学。如果自己一直眷恋曾住过的寺院,生活是多么的优裕,环境是多么的美好,而现住的道场,各方面的条件都怎么差,怎么不顺心、不如意,这样,就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而安心修行。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