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的六祖惠能大师,在五祖门下椿米推磨了八个月;寒山、拾得两位大师,在天台山的寺院里,还不是一样在厨房烧饭、煮菜吗?搬柴运水的修行生活,是丛林里陶贤铸圣的另一种教育方式。 有一次,仰山禅师扛着锄头从外面回来,他的老师沩山禅师就问:‘你从哪里回来?’ 仰山禅师回答:‘我从田里头回来。’ ‘田里还有人吗?’沩山问。 仰山一句话也不说,轻轻把锄头放下,叉手而立。 沩山禅师笑了,又问:‘南山有人除新草吗?’ 仰山禅师更不答话,拿起锄头就出门去了。 这则公案里,仰山锄头放下了,表示一切都在这里了,心里也没有负累了;沩山问“南山还有人除草吗?”表示还有工作未做,也就是有理事待观照,还未圆满,还不到放下的时候,所以仰山就默然拾起锄头又去工作了。禅,有时候,在生活里面是用身体力行来表现,不是用言语来巧饰的。 有人问大珠禅师:‘您是怎么修行的?’ 大珠禅师淡然一笑:‘饥来吃饭,困来眠。’ 各位也许会想:“肚子饿了就吃饭;疲累了就去睡觉,这样就叫“修行”吗?那我们天天都在吃饭睡觉,也算是天天都在修行喽?”当然不是。吃吃睡睡在一般世俗人只是行尸走肉而已,在丛林里,却是一种用功。大珠禅师破解得好: “吃时不肯吃,百种思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 一般人吃饭,不肯好好吃,东挑西捡,嫌这嫌那,贪多贪少;睡觉也不安稳,翻来覆去的打妄想。如果,当吃饭时吃得饱,当睡觉时睡得好,还有什么比这更自在幸福的呢?这不就是修行了吗? 丛林的生活教育,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清闲,禅师们也不是只会吃饭睡觉,所谓“看似寻常最崎岖,成似容易却艰辛”,禅师们“饥来吃饭困来眠”的生活,看起来好像没什么,事实上,吃饭睡觉都在修行,要和内心的烦恼交战,其中的辛苦,不是一般人能衡量揣想的。 丛林生活也是非常有规律有法制。厨房墙壁上有一幅对联,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活教育:“未供先尝三铁棒,私造饮食九铜鎚”,意思是说:食物还没有供佛之前就先偷尝,就给你三记铁棒;私下自己煮东西吃,要打九下铜鎚。这说明了丛林教育中,有种种严正艰难的打磨,磨得你大死一番之后,得以蜕化出重生的契机。 二.因材施教的启示教育 佛陀最擅长观机逗教,对商人就说商人的法,对政治家讲政治家的法,对军人讲军人的法。所谓“契理容易契机难”,要谈玄论妙符合佛法并不难,要大家听得懂,又能接受佛法就难了。所以,佛教界曾流传这么一个笑话: 有人问一位信徒: ‘你要去哪里?’ ‘我要去听经。’ ‘哦!是哪里一位法师讲的啊?’ ‘某某法师。’ ‘讲得好不好呢?’ ‘很好!很好!’ ‘怎么个好法?’ ‘听不懂啦!’ 这就是不契机。听不懂的“好”有什么用?佛陀因材施教,就是对什么样的根机,给予什么样的教化。 有名的药山禅师有两个徒弟,一个是道吾禅师,一个是云岩禅师。有一天,师徒三人论道,山边正好有两棵树,一棵高大茂盛,一棵枝折叶枯,药山禅师就指着那两棵树问:‘这两棵树,到底是荣的好?还是枯的好?’ 道吾立刻回答:‘师父,当然是荣的好。’ 云岩却说:‘我觉得枯的比较好。’ 两人正讨论未决时,高沙弥来了,药山禅师以同样的问题问他,高沙弥不疾不徐地答道: ‘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 这段公案,代表他们的思想精神,道吾禅师认为荣中有一切生机,象征多采多姿、灿烂光明的禅风;云岩禅师看枯木如寂然不动的禅者,是一种独自的、寂寞的、沉潜的,注重内德思想的禅风;而高沙弥的意境则是:我们参禅的人,何必要做这许多分别,各人有各人的特色,何妨随缘顺境,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后人有一首诗形容这则公案: “云岩寂寂无窠臼,灿烂宗风是道吾;深知高禅知此意,闲行闲坐任荣枯。” 禅,在丛林生活中,尤其注重因材施教的启发教育,让所有的顺逆之境,都可以是开悟的因缘法门。 白云守端禅师一味参禅,却始终不开悟,住持方会禅师很挂念,有一天就问他: ‘喂,当初你师父是怎样开悟的呢?’ ‘我师父有一次经过一座桥,跌了一跤,就开悟了。’ ‘你怎么知道他跌了一跤就开悟了?’ ‘因为师父做了一首偈语,字字是开悟呀!’ ‘偈语怎么说呢?’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方会禅师听了,只把袍袖一拂,故意夸张的“嘿嘿”大笑两声,就走了。 守端禅师莫名其妙,终日为这笑声困扰,几天来寝食难安,终于按捺不住,跑去问方会禅师为何笑他? 方会禅师喝斥道:‘你真没出息,我只不过哈哈大笑,你就放不下,还谈什么开悟呢?你看,我们寺院外,每天都有人来耍猴,穷其看家本领,就只为了博人一笑。看来,你连耍猴的人都不如!’ 白云守端禅师给老师父一激,终于开悟了。所以,像药山门下“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像守端禅师厉言激刺的方式,都是一种因材施教的丛林教育。 马祖道一禅师在山路上遇到一位猎人,就问他: ‘你做什么啊?’ ‘我打猎,射天上的雁鸟啊!’ ‘你一箭可以射几只?’ ‘我每枝箭都能射中一只,可说是百发百中!’ ‘一枝箭只射一只,有什么了不起!?’ ‘那你能射中多少?’ ‘我一箭射一群。’ ‘你这出家人真不慈悲,一枝箭射一群,太残忍!’ ‘噢?你也知道射猎不慈悲啊,那你为什么还要射鸟?为什么不射你自己呢?’ 眼睛是用来看自己,心是用来观照自己,学禅,在丛林里面就是学着参自己。这位猎人后来就跟着马祖道一禅师出家学佛,就是后来很有名的石巩慧藏禅师。 有名的赵州禅师很会因材施教。有一次,赵王前来拜访,他躺在床上没有出门迎接。由于赵王景仰禅师已久,一点也不见怪,便亲自到床边探望他。赵州禅师说: ‘我身体虚弱,未能起身接驾,实在失礼。’ 赵王笑了笑:‘没关系。’ 两人谈得十分愉快。赵王回宫后,派一位将军送许多礼物,赵州禅师听说赵王遣使者送礼来,就穿海青披袈裟的出门迎接。徒弟们看到师父待客如此颠倒,觉得很困惑,就请师父释疑,赵州禅师开示说: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