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法师:佛教对「杀生问题」的看法(7)

此外,天台四祖智者大师,曾居住在南方沿海一带,每日见渔民们罗网相连,横截数百余里,滥捕无数的鱼虾生灵,心中不忍,于是经常购买海曲之地,辟为放生池,共遍及全国八十一个地方。开皇十四年,他应请开讲《金光

此外,天台四祖智者大师,曾居住在南方沿海一带,每日见渔民们罗网相连,横截数百余里,滥捕无数的鱼虾生灵,心中不忍,于是经常购买海曲之地,辟为放生池,共遍及全国八十一个地方。开皇十四年,他应请开讲《金光明经》,阐扬物我一体的慈悲精神,感化以渔、猎为业者,共有一郡五县一千多处,全部止杀而转业。

宋初天台的义寂法师,常应村人邀请,浮舟江上,一面放生,一面讲《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品》;唐代译经僧法成法师,曾在长安城西市疏凿一大坑,号曰「海池」,引永安渠的水注入池中,作为放生之处。唐初杭州天竺寺的玄鉴法师,常以爱物为己任,将寺前通往平水湖的河流作为放生池,并得到太守的批准,禁止人们在六里内捕鱼。

明朝莲池大师撰《戒杀放生文》以诫害物,并在云栖寺设置放生场,寺里的僧众则自减口粮节约两百石,用来赎换鸟类,将其放入放生场中。唐末五代永明延寿禅师,未出家前,曾任华亭镇将,督纳军需。因私用官钱买鱼虾等生禽放生,事后被判处死刑,在押赴市曹行刑时,面无戚容,典刑者追问其详,他坦然地回答:「动用库钱是为了护生,自己并没有私用一文。」后来,被无罪释放。

由于佛教僧侣们「以爱物为己任」,广行放生,不但拯救无数生灵,且蔚成社会善良的风气。甚至过去祖师大德因慈及六道众生,尤其是畜生道,感得与虎豹共处而无阻扰的事例很多。例如隋代慧日道场的慧越法师,于群兽前来时,为其说法,老虎的凶性不但不发,更以法师的双膝为枕,时人传为美谈。新罗慈藏法师,日常以慈救为先,隐居山林,绝粮数日,感得异鸟衔果供养。《杂宝藏经》载,一位即将命终的沙弥因为抢救落水的蚂蚁而得延长寿命。这种种的例证无非启示后人,「护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也是化暴戾为祥和的利器。

然而现代的人,不论是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或海里的生物,无一不食,恣逞口腹之欲,任意杀生,不但增加内在心灵的污染,也影响到外在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增加暴戾之气。

有一次我到佛光山北海道场上课,车行经过淡金公路,看到沿路都是露天的海鲜餐馆、钓虾场,内心忍不住涌起「为什么要用杀生来娱乐」的感叹。

豢养宠物是现代人的时尚,然而所谓:「人在牢狱,终日愁欷;鸟在樊笼,终日悲啼。聆此哀音,沁入心脾;何如放舍,任彼高飞。」把鸟雀关在笼里形同囚犯;如此虐待动物,亦不合护生之道。因此不虐待动物也是护生,例如:不倒提鸡鸭、不鞭笞牛马、不弹射鸟雀、不垂钓鱼虾等。只是现代社会,钓鱼、钓虾场到处林立,有的人虽然醉翁之意不在酒,纯粹以垂钓为乐,尽管钓上来之后又再放生,但当下已对鱼虾造成伤害;如此欺负弱小,何乐之有?

佛教的慈悲心是普及一切众生的,所以杀生被列为佛教的根本大戒;放生更是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心体现。不杀生而护生进而倡导生权平等,最合乎现代举世关心的生态保育,所以护生就是保护自然生态。所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对无情而言,哪怕是一花一木、一沙一石,乃至一枝笔、一张纸、一条毛巾、一块地毯,任何物品都有生命,都应好好维护它的功能,延长它的使用年限,创造它的效用价值,这是佛教对放生的广义诠释。

总之,放生要随缘行之,更重要的是能护生,护生最大的意义是放人一条生路;给人方便、给人救济、给人善因好缘、助成别人的好事等,这才是最好的放生之道。

--------------------------------------------------------------------------------

十一、现在举世各国,自杀人数都有节节攀升的趋势。请问大师,自杀也是杀生吗?从佛教的因果定律来说,杀生者会得到何种果报呢?

答:自杀也是杀生,是不道德的行为,佛法不允许人自杀。因为从佛教的因缘法来看,每一个人的生命并不是属于个人所有,这具血肉之躯最初是由父母结合而生养,并且从社会接受种种所需以茁壮、成长。生命的完成既是社会大众的众缘所成就,当然也应该回报于社会大众,因此每个人都有义务活出生命的意义,但是没有权力毁灭任何生命,包括自杀。

自杀是对生命无知的表现,人之所以会自杀,推敲自杀者的动机,有时是心理问题,想不开;有的是情场失意,失去人生动力;有的是经济困难,失业无助;有的人是身体不好,久病缠身;也有一些人是无法达成所求,以死抗争。

其实,一个人既有勇气自杀,死都不怕,还怕什么呢?再说,自杀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留下问题增添别人的负担,造成别人的困难,加深别人的痛苦,所以自杀也是杀生,不但有罪,而且比杀人更严重,更要加重其罪业。

至于杀生者会得到何种果报?根据《大智度论》卷十三说:「若杀生者,为善人所诃,怨家所嫉;负他命故,常有怖畏,为彼所憎;死时心悔,当堕地狱,若畜生中,若出为人,常当短命。」又说:「若人种种修诸福德,而无不杀生戒,则无所益。何以故?虽在富贵处生,势力豪强而无寿命,谁受此乐?以是故知,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

世间之罪,无过杀生;反之,世间最大的功德,就是慈心不杀。佛陀曾说:「第一施就是不杀生,如果有众生持不杀戒,就能以慈心对待一切众生,必然不会有所恐惧。」另外,《分别善恶所起经》说,人于世间,慈心不杀生,可得五福:「一者寿命增长,二者身安隐,三者不为兵刃虎狼毒虫所伤害,四者得生天,天上寿无极,五者从天上来下生世间则长寿。」甚至在《贤愚经》卷五的〈重姓品〉里记载,一位重姓比丘过去世持不杀生戒,感得虽遭堕水鱼吞诸难却能不死的果报。

世间最宝贵者,即为尊重生命;最恶劣者,就是残杀生灵。所谓:「爱自命者,则不杀生;爱自财者,不盗他物;爱自妻者,不侵他妻。」(《宝箧经》)这种同理心就是一种慈悲。慈悲不杀才能得到长寿的果报,杀害别的生灵而祈求长命百岁,犹如把油倒到水中,却要油沉下去,如此不合因果之道,自然无法如愿。

佛教讲「因果」,「因果」是宇宙人生的实相,佛教所说的因果不仅仅是劝人行善的说辞,也不能只是当成一门理论学问来研究,举凡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人我相处、信仰、道德、健康、经济等,都各有其因果关系。譬如肚子饿了,吃饭就能解饥,吃饭是因,腹饱就是果;又如一个人勤勉不懈的工作,因此赚了很多钱,努力是因,赚钱就是果。

只是一般人往往错解因果,因此对信仰就有很多不正当的要求,比如吃素为求延年高寿,拜佛为求佛祖保佑他升官发财,这都是错乱因果的谬见。其实,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财富有财富的因果。因此,若要身体健康,就必须调心行善,多作运动,注意保健,心安自然体泰;若要财源广进,就必须多结善缘,勤苦耐劳,信守承诺,有智慧能力,自助而后天助。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