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感情时,还可以分为「俗情」与「道情」。俗情指的是在红尘俗世中,人与人之间纠缠不清、彼此牵绊的感情;而道情则是指修道人与修道人之间的感情,出家人将友谊进一步升华为道情,是彼此互相照顾关怀,该怎么照顾就怎么照顾、该怎么关怀就怎么关怀,而不会剪不断、理还乱。法鼓山目前所提倡的大关怀教育,就是运用关怀来达成教育的目的,同时再以教育来帮助大家成长,以提升从事关怀工作的能力及工作品质,而这种关怀就是道情。
一般人多半还是在俗情的泥淖里打滚,所以修行佛法的目的,就是在帮助我们将感情升华,从「有情」变成「觉有情」。所谓「觉有情」就是菩萨,菩萨的梵文是「菩提萨埵」,「菩提」有觉悟、觉醒的意思,而「萨埵」的意思就是情,指的是有情众生。所以,菩萨就是「已经觉悟了的有情众生」,而且不仅自己觉悟,同时还能帮助其他有情众生从烦恼、痛苦、纠缠不清的苦海之中觉醒过来。
佛陀本身也有情感,只是佛陀的情感是慈悲,这是关爱一切众生的无限情感。这一切众生当中,当然也包括了自己的儿女、配偶、父母以及朋友。慈悲之人虽然没有特定的对象,但一定会有亲疏、远近、先后之别,先接近的人就是与他有缘的人。
佛陀开悟以后,首先想到要度化的就是帮助他最多、协助他修道的五个随从,于是就先到鹿野苑为五比丘开示佛法的基本道理「四圣谛」。接着再度的是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因为此时她已经生上忉利天,所以佛陀就到天上为母亲说法。最后,他还要度他俗家的父亲、太太、姨母、孩子,因此佛陀又利用探亲的机会,回到自己的国家,用正法来帮助他们。
所以,由佛陀的例子就可看出,无论是出家人或是佛菩萨们,不但都有感情生活,而且才是真正懂得感情的人。 如何面对生死与聚散 - 不再为情所困 不再为情所困 「情」是什么?「情」就是感情,可以分成亲情、爱情、友情和道情四个类别。佛教虽然要人离欲、万缘放下,但并不是要人变得无情,因为人本来就是有情众生,还没有达到阿罗汉、佛菩萨解脱的境界,所以有凡人的感情是正常的。 在这四种感情之中,父母对儿女的情是最纯粹的,只有付出,不求回报;朋友之间的友情则是道义关系,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所以并不像亲情或爱情那么强烈;而道情则是指修道人之间,互相关怀、勉励、协助的感情。 爱情则比较复杂,虽然真正的爱情也是无条件的付出,但是却很少见,多半还是以占有、控制为出发点。这和人类安全感的需求有关,因为谁都不希望和他人分享自己所拥有的,所以爱情通常是最痛苦的,但也是最甜蜜的。因此,爱情是四种感情中最难处理、也最容易发生问题的。俗语说:「天若有情天亦老」,可见「情」是多么折磨人。相爱的人在感情好的时候,如胶似漆分不开,但是一旦爱过了头,就变成了苦,不再甜蜜。 真正的爱情应该要像中国人所说的「相敬如宾」,彼此之间互相关怀照顾、体谅尊重,如果遇到挫折,就一起想办法弥补挽救,这样的爱情才能够维系持久。因为夫妻两人,本来就男女有别,是不同的个体,怎么可能完全一条心、没有争执呢?所以,如果希望避免吵架,最好还是学习尊重对方、感谢对方,这样即使想要吵架也吵不起来了。 另外,年轻的男女朋友在交往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方非常热情,另一方却难以接受的情形,所以难免会失恋,不仅打击自尊,心里也会受到很大的创伤。失恋一定有其原因,因为爱情应该是双向的,不能一厢情愿,如果对方不爱你,就不要单恋一枝花、苦苦追求,这时应该知趣,不要再花那么多心思与时间在感情上面。不过有些人就是死心眼,非卿不娶、非君不嫁,不但为对方带来困扰,也会让自己陷入困境。其实,如果对方已经知道自己的心意,但还是不为所动,此时,放弃才是明智之举! 话虽如此,可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芸芸众生还是常常为情所苦、为情所困,要把感情完全放下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常常在报纸上看到有人为了感情问题而轻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有人为情杀人,抱着「你让我这么痛苦,我也不让你快活」,或是「我得不到你,其他人也别想得到你」的想法,一不做二不休,就把对方杀了;或甚至玉石俱焚,杀了对方之后,自己也跟着自杀。 发生这种因爱生恨的情况是很不幸的,也是非常不理智的,对对方来说也非常不公平。以佛法的观点而言,这些都是很愚痴的行为,因为成就一段姻缘,需要双方你情我愿,有因有缘才能成就,并不是自己想要就非得到不可,得不到就把对方毁了。 如果真的能理解这一层,就会退一步、换个方向思考,反正「天涯何处无芳草」,如果这个人不接受自己的感情,另外还有其他人啊!只要活下去,就一定有希望,实在不必为了失去所爱而怀忧丧志。 如何面对生死与聚散 - 让爱情发挥正面的力量 让爱情发挥正面的力量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