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信心」在佛教中代表什么意思? 1.佛教鼓励人们修学佛陀的教法,并且亲自去实验它。从实验中,我们建立信心、信仰和信赖。佛教提到三种信心: 一、单纯的、仰慕的信心。我们由认识三宝的特质而敬仰三宝。 二、有希求的信心。藉由对三宝的认识,强烈地希望能和他们一样。 三、信服的信心。藉由检视教法,并将教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我们因而产生信服,确信教法是有效的。 2.我们内心的转化不只是因为受到三宝(加持)的影响,还缘于我们的修行与开放的心胸。 贰、有可能无私地爱众生吗? 1.「慈」是希望所有众生都能得到快乐,「悲」是希望所有众生都能远离痛苦。以不执着的态度,我们接受所有生命体,尽力帮助他们,并不在乎从关系中得到回报,这是佛法的一大重点。 2.佛教的「慈」是希望所有众生(任何有心识但尚未完全觉悟的生命体)都能得到快乐及快乐因;佛教的「悲」是希望所有众生远离痛苦及痛苦因。 3.我们花了很长的时间培养这种对众生的感觉,而且是不论亲疏的众生——包括自己,以及我们所认识及不认识的人。 4.慈悲能够利益自己和他人。由于慈悲,我们感受到与所有生命体相关联,疏离与绝望的感觉会消失,进而被乐观进取所取代。 5.我们以慈悲处世,周遭的人事物会因为身边有一个亲切的人而立即受益,我们的家人会感受到不一样的气氛,同事、朋友、白天遇到的人也都会感觉得到。 6.慈悲的养成,是我们对世界和平有所贡献的一种方式。除此之外,慈悲让我们在心相续中留下好的印记,提升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以更宽广的胸怀了知觉悟的道路。 基础佛学问答—二 海涛 辑 7.佛教谈到要无偏私地爱众生,有可能吗?是可能的。这需要做到超越表面的形貌而深入去看众生的心,认识到每个众生都跟我一样,都急切地想脱离痛苦,得到快乐。 8.从这个角度去看,所有众生都是平等的。用这样的角度不断地熟悉我们的心,就会消弱我们喜欢挑别人毛病、爱批判的心。 9.例如我们基于对外在表面的形貌而做错误的假设,只会加深我们的偏见,以及对别人的疏离感。 10.如果我们训练自己的心去深入观察,认知到每个人都跟我一样希望快乐,不想要痛苦,就会觉得自己与每个人有着共同的连结,就能平等地希望每个人都事事如意顺利。 11.要具有这样的态度,长期的练习培养是不需说的。我们不可能只是想了几次,就期望所有的偏见马上消失殆尽。 12.人是习性的产物,所以要抽离习惯性的批判别人、习惯性的情绪反应与动作,非常困难,我们需要努力去做。 13.生活中的每一刻,都是一次可以试验、不按习性行事的崭新机会。我们每次遇到一个人,就有一次与人联系、付出、亲切交流的机会。只要我们能醒悟过来,善用每个机会,每天就能有好多机会学习无偏私地爱众生! 参、悲心与怜悯有什么不同? 1.悲心是希望所有康生都能远离痛苦及痛苦因。慈爱、悲心的产生,都是基于平等地重视每个人的快乐与痛苦。 2.然而以怜悯来说,却有高下优劣的心态分别,而悲心就没有这种分别存在。怜悯是因为我们自视高人一等,以屈尊俯就的姿态及虚假的关怀,同情那些我们认为比我们低劣的人。 3.相反的,悲心是既直接又平等的。在悲心下,不论是谁的痛苦,我们都要除掉;只要有机会帮忙,不管是举手之劳的小忙,或事关重大的大忙,我们都会去做。 基础佛学问答—三 海涛 辑 4.举例来说,若我们踩到一根刺,会伸手把刺拔出来,再把脚包扎好。手不会对脚说:「脚,你真笨!我叫你走路时要看路,可是你不听,害我现在得打点你。别忘了,你欠我一份情。」为什么手不这么「想」?因为手和脚都是身体的一部分,自然会不假思索地互相帮忙。 5.同样的,如果把众生想成跟我们是一体的,我们一定会伸出援手,就像他们就是我们一样。这就是悲心的表现,我们经由修行来养成。 6.爱自己很重要。佛教并没有用悲心的名义要我们忽略自己,以致于变成别人的负担,还要受别人照顾。 7.我们应该以健康的方式,而非过度关爱的方式去爱人、照顾人;要保持干净,身体健康;要有愉悦的态度,才能善意地、精神百倍地为别人付出。 8.对自己慈悲,并不表示想要做什么就可以做得放纵,或是凡事先想到自己。自我着迷与自爱是非常不同的。 9.如果我们太在乎每一件发生在身上的小事,并放大每一种感受的情绪,我们会变得很敏感、很容易被触怒,这样会使我们的生活过得更惨。 10.曾有修行者说:「如果你要自私,就要自私得明智一点,去爱别人!」如果我们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别人所在意的,或把别人排在自己之后,别人一定会不高兴,于是我们住在一个不快乐的环境,因而阻碍了我们的快乐。 11.如果我们关爱别人,让别人感受到快乐,周遭环境就会生出一种很好的感觉,那会反过来帮助我们感觉到快乐。 12.另外,出于关注自我的动机所做出的行为,会在我们的心相续中种下负面的业力种子,然后产生不愉快的感受;出于关爱别人的动机而做出的行为,会种下好的业力种子,将会带给我们快乐的果报。 基础佛学问答—四 海涛 辑 13.要脱离轮回、证得涅槃的决心,也是对自己的悲心。由于不想继续在轮回中受苦,我们于是生起脱离的渴望。这种对自己的悲心,对我们的精神提升是需要的。 肆、为什么贪着会有碍于修行? 1.佛教对贪着的定义是:由于夸大了对方的优点,或从内心投射出对方根本没有的优点,然后就去粘附对方。 2.在这种执着的心态下,我关爱别人是因为对方让我高兴,给我礼物,赞美、帮助并鼓励我。 3.在慈爱的心态下,我希望众生都能得到快乐及快乐因,只因为他们和我一样,都是真有生命的生命体。 4.当我对别人有执着,便看不清楚对方是谁,因而对他们有许多期望,认为他们应该喜欢这个,应该做那个,于是,当他们不能达到我认为的「以为」、「应该」时,就会觉得受伤、期望破灭及愤怒。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