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海涛法师选辑)(10)

◎百世修来同船渡,千世修来共枕眠。务请珍惜因缘。 ◎宁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水太清则无鱼,人太紧则无智。 ◎贫居闹市无人识,富在深山有远亲。 ◎外无所求,内无所著,悟道近矣。 ◎无位非贼,无耻乃为贼;

◎百世修来同船渡,千世修来共枕眠。务请珍惜因缘。

◎宁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水太清则无鱼,人太紧则无智。

◎贫居闹市无人识,富在深山有远亲。

◎外无所求,内无所著,悟道近矣。

◎无位非贼,无耻乃为贼;无子非孤,无德乃为孤。

◎把自己太看高了,便不能长进;把自己太看低了,便不能振兴。

◎自奉(享受)必减几分方好,处世能退一步为高。

◎守身必谨严,凡足以戕吾身者宜戒之。养心须淡泊,凡足以累吾心者勿为也。

◎起初我们造‘业’,来世‘业力’牵引我们。

◎心在名利船上的人,身体想不摇是不可能的。

◎众生最可悲的事,乃是生时摆不脱欲望的枷锁、烦恼的缠缚;死后拖著那以‘业’为素材的灵魂出没六道,沉沦业海。

◎看破是其精进,放下是真功夫。

◎活著就是为了众生,不要想到自己。

◎有勇气自杀,为什么不拿自杀的勇气继绩活下去。

◎‘善’是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耗之有余。

◎戒怒恼、节色欲、调饮食、慎风寒、少言语、可以延年。

◎护体面,不如重廉耻;博声名,不如正心术。

◎口中常‘能许则许’,如其德厚焉;口中常‘不满抱怨’,如其德薄矣。

◎生活中如果没有爱,就是生活在罪里。

◎佛前多劫兴供养,所积广大之福德,一念嗔心才兴起,尽焚彼福成灰烬。

◎佛教的忍辱波罗密需要忍让、耐苦、坚毅和宽恕四种德行,缺一不可。

◎我人之恶民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民过高,当使其可从。

◎菩萨一切悉舍,心无贪著,是名布施波罗密。

◎以心住空性的超脱境界来行入世的悲济众生之事业。

◎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亦且免患。

◎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已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众生皆有佛性,所以我们要信佛、学佛、念佛、成佛。

◎善心,功德不够,就好比提炼的火候不够、业力、习气就无法彻底转化。

生命之学

◎发心修行,是人中的‘上品’,而修行能与正法相应,是人中的‘菁英’,修行能证果,修行能入三摩地,立大宏愿,广渡众生,才是佛门中的‘龙象’。

◎人一旦太执著于‘色相’,太迷恋于‘我相’、爱争面子,必然非常介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凡事在意的结果,便会感到别人都在注视著自己,自己的言行举动,即刻变得不自在、不自然而不快乐了。

◎追求人生的幸福,不在于‘物欲’做无理的要求,应从‘知足’、‘感恩’中,喜舍奉献上去获得。

◎佛陀要我们‘自净其意’,也就是要净化自己的意念,只要意念清净,所作所为皆是‘善’,反之,若意念污浊,则一切作为都是‘恶’的。

◎‘无我’是摆脱各种束缚的唯一途径。人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自在的境界。也只有‘无我’的人,才是精神造诣最高境界的人。

◎什么是‘空’?难舍能舍,看得破、放得下,即是空。能‘空’即能自在安祥。

◎修行,就是要改变自私、自利的心态,演变到行善利益大众却不自知的境界。所以,修行就是要修出一份‘功德’来,有多少功德,就有多少的解脱能力。

◎学佛是要学佛的慈悲、般若、智慧、安住、解脱、自在、忍辱,而非神通。

◎佛学是属于生命之学,不容易懂,要从信仰、慈悲、发心、愿力中去体会。

◎皈依佛就是觉悟,皈依法就是平等,而皈依僧就是清净。

◎学佛的修养,是要每个人都能保持平等心,以平等心看人生,修养到看见任何人都起欢喜心,用佛心看人,人人都是佛。

美德与智慧

◎欲望是众苦之本,人之所以生死疲劳,均从‘贪欲’而引起,唯有少欲无为,才不致为根尘所累,身心自然就会获得大自在了。

◎慈悲的慈心要用智慧滋养,唯有智慧才能庄严真正的爱,而在智慧的引导之下,爱心才能发挥真正的善行,也唯有用智慧,才能免除那伪装的爱心。

◎修行到底是个人的事,我们应该关心的是自己要如何修行。如果去议论别人到底有没有修行,实在是很无聊的事。

◎不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应该用心去做应该做的事。

◎成熟的人生观,必须能从多方面去了解人生,而对众生产生一种慈悯与恕道。

◎与其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永远别想把别人雕塑成你所希望的那样。

◎我的生命,如果有一个不可妥协的,或势不两立的敌人,不会是别人,恰恰就是我自己。

◎真正的快乐,是无忧无虑的,人唯有在不断的牺牲奉献与行善中,才更能体会得出其中的滋味。

◎‘真诚’是生命中最好的德行,也是生活中最佳的品质,而虚伪就是低俗。

◎伦理是一种自发性的能力,不是一种外与的信条,它是从学习中得来的,也是透过明白事理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

◎心灵成熟,是要把自己训练成一个具有美德与智慧,使其依赖这永恒不变的真理,引导我们至完善光明的境地。

◎能付出爱心就是福,因为有慈悲就没有敌人。能消除燥心就是慧,因为有智慧就没烦恼。

◎一句温暖的话,就像往别人身上洒香水一样,自己也会沾到两三滴。

奉献的生命

◎改变自己是‘自救’,影响别人是‘救人’。

◎修行是在每个起心动念处观照,动静、闲忙都不离善念、正念,这就是最好的护身符,亦唯有慈悲心、精进心、平等心等菩萨心境,才能点亮自性的光芒。

◎能提起是‘大愿’、是‘福德’,能放下是‘大行’、是‘智慧’。修行是为了解脱,解脱狰狞虚伪的面目,与自己本来面目相认。

◎放下,就是看得透世俗的名利、权势,只是一时的荣耀,不足为念。也因为放不下,所以只好把执著、烦恼背在心上,而流浪生死。

◎修行要击缘修心,藉事炼心,随处养心。

◎一颗充满慈悲利他之心,自然尘心渐远,佛心显现,便能与道相应。

◎无常的色身,可以是贪、嗔、痴、老、病、死的奴隶,也可以是行菩萨道的利器。在这短暂的生命中,可以在爱恨情仇中消磨殆尽,也可以将此身心奉献众生,换得永恒的佛果。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