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手册(海涛法师编著)(14)

◎无为世界──非缘起,有为事物──缘起。 ◎我们必须以未获无为为耻。 ◎我们处于变动不拘,受苦迫束缚,无自主的有为世界中。 ◎厌恶一切有为世界才能更拓展我们关于无为真性的眼界。 ◎独我绝灭而绝对长留。 ◎

◎无为世界──非缘起,有为事物──缘起。

◎我们必须以未获无为为耻。

◎我们处于变动不拘,受苦迫束缚,无自主的有为世界中。

◎厌恶一切有为世界才能更拓展我们关于无为真性的眼界。

◎独我绝灭而绝对长留。

◎只有能敏锐地感受到痛苦,又拥有解脱之思考力的人,才能理所当然地同意佛教的的分析。

◎如古德所引之预言所示,阿罗汉不再产生了,这种信念竟遍传整个时代。

奶油渐为乳水所冲淡了。学者取代了圣者,博学代替了证果。

说一切有部的契经提及一令人可怖而伤心的故事。

即最后的罗汉死在一学者手中。这故事说明了时代的倾向。

◎佛教徒真正要作的事情是同时修持两种相对立的法门。

‘法的修持法门引起自我无限的缩小──因为从我而来的一切皆是空的;而无量心法门则带来自我无限扩展──因为自我与愈来愈多的众生合而为一。智慧修持法门打破了以为世间竟然仍有一人相可得的观念。而无量心法门则增加,把更多他人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的意识。’

◎佛道的修行,过于刻苦时,内心就高傲而不得安静,过于弛缓,又陷于懈怠。

◎人应自己系念,如量而摄食。如斯,可少吃苦。不垂老,可保长寿。

◎‘中道’就是不偏重于禁欲主义,也偏重于快乐主义所表现的实践的原理。

◎‘即使没有得到托钵的食物,看看吧,我们也快乐地过著,像那光音天一样,我们以幸福为食而生。’

◎时常以‘欲望有如干草的火炬,逆风而行,烦恼多,是世尊所说教的。’

‘欲望有如果树,多苦,多烦恼,是世尊所说的。’以此为念,如此看穿了欲望的真相,消灭了所有世俗的利得心。

◎‘对忿怒的人,以忿怒还忿怒,是一件不应该的事。对忿怒的人,不以忿怒还忿怒的人,可得到两个胜利。知道他人的忿怒,而以正念镇静自己的人,不但能胜于自己,也能胜于他人。’

‘真正的胜利是,属于真正知道容忍的人。’

◎‘比丘们呀!犯罪而不认罪是不应该的。又当人在道歉时,不接受其道歉,也是不该的。两者都属于愚者。’

◎如果有人,无缘无故讲恶语,以漫骂、侮辱清净无垢的人,其辱必自作自受。

例如,举土掷人,若遇逆风,反会污秽自己。

◎勿至忿怒之域,勿让友情衰老,勿诽谤不该受诽谤者,勿出不和之言。

如山之压碎人,忿怒将压碎愚者。

◎《慈经》:‘真正领悟教谕者,应以此为念。有能、率直、且端正、说良语、柔和而不高傲。知足、好供养、不拘杂事、朴素过日。清净五根、聪明、且谦虚、赴檀越家绝不贪心。勿做卑贱以致蒙识者责备,唯以修成慈悲为念。但愿众生幸福、和平、安乐。

好似慈母对独子,舍命的爱护。普泽众生,以无限慈爱,对整个世界施以无限的仁慈心。

上、下以及四方,无怨恨、无敌意只与慈心。’

◎贪欲像是一种毒,慢慢地蚕食人;忿怒则像一把火,一但焚身,便可一举而毁灭人。

◎慈悲之心并非容易修得;利己之心、派系之心、狭窄之心、贪利之心、愤怒或恶念都会加予妨害。将这些阻碍个个烧光,反覆修炼,才可以到达以慈心根基而立,心安理得,无所畏惧,而达到无量大慈悲。

◎被称为柔和者或凶暴者,归根究底,要看他在他自己的身心内,有没有贪欲之心、憎恨之心、愚昧之心而来决定的。‘三毒’,它会毒害抱有此心的人。

◎佛教究极的理想就是──涅槃,是指不再为激情所扰乱而到达自由、和谐,如正观‘五蕴’──无常、苦、无我,则生厌离,若厌离则去欲,去欲则得解脱,获解脱则到涅槃。

◎为人而生于这人间,却自燃贪心的火,愤怒的火,而将人生造成痛苦的世界。

◎倘若人能探索其烦恼的存在,来断绝烦恼的根源,烦恼的火,便自然不致再燃烧了。

如此,清静而安宁的人生即时就可以到来,这即是解脱烦恼而到达涅槃的意思。

◎‘比丘们!你们将会怎么想?是四个大海的水多,或者在过去世遥远的日子里,为与亲爱的人离别而流的眼泪多呢?’

◎佛陀求道的课题,则为克服有限的一生中所引起的苦恼,并且为克服无限的──无数次的生涯中,所面临的悲哀。然而,欲克服悲哀,则必须先要尝尽由其悲哀而所流的泪水的苦味。要认清‘无常’的人生实有那么多数不尽的眼泪啊!

◎‘解脱者死后生于何处?’‘有柴则有火烧,无柴,当然无火可烧了。熄了的火,并不会到什么地方去的!’

◎‘有存在的东西(一切法)都是无常而苦,能说是自己的东西、自己的本体吗?’‘阿难,所以你要厌离一切。厌离一切,则能获得自由。’

◎无常──苦──无我,乃是形成佛教徒处世态度的基本样式。

◎人体如水涡,感觉如泡沫,表象如阳焰,意志如芭蕉,意识如幻影,我佛所释说。

◎无我的原理,是由冷静地看透自己的本体,并由明晰的观察而得来的。

◎凡我未阐释的事,你便不用去想。

凡我说教的事(四谛),你要好好去接纳。

佛教徒切勿耽溺于无用的议论,以致忽略根本的课题。

◎‘婆罗门!假如那盆水清而不浊(没染色),静而不沸腾,空而不塞水苔水草,那么随时都可以反映物体的实态出来。同理,人心不为贪欲所烦,不为愤怒所激,不为愚昧所蔽,何时何物都能得到正见啊!’

正见即指对事物加以正当的观察。

正见就是如实知见之谓;就是说要好好地把握事物的本体。

◎‘盲龟浮木’喻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生?‘因此,比丘们切要记住:

“这是苦”,切要记住:

“这是苦的起因”,切要记住:

“这是苦的消灭”,切要记住:

“这是致使消灭苦的路”而勉励修行吧!’

◎‘跋迦梨!见我这个老耄的躯体,是没有用的,跋迦梨!你得知道:

“见法者即见我。见我者即见法”。’佛陀教弟子唯以见法,唯以礼法为是。

◎‘不受第二支毒箭啊!’这是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区别。(苦受、乐受、舍受)

◎‘水若常在,塞井何用!欲若皆无,有何所求!’

佛陀所说的论理,旨不在欲望的断绝,而在欲望的正当的运用。

◎踏越泥土的湖沼,断绝爱欲的荆茨,灭尽人心的愚昧,而不为苦与乐所动者,此人即是真正的比丘。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