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想到了剃度师(3)

据说,当时应苏州灵岩明学法师的的邀请,画了三套。一套赠送灵岩,一套由台湾某道场供养,余下一套安置三圣殿内。我目睹过十三位祖师的道貌,其他的十二位,没见过真容,不敢评价好坏,而 印光 大师在照片上看过,

   据说,当时应苏州灵岩明学法师的的邀请,画了三套。一套赠送灵岩,一套由台湾某道场供养,余下一套安置三圣殿内。我目睹过十三位祖师的道貌,其他的十二位,没见过真容,不敢评价好坏,而印光大师在照片上看过,对照画像,如出一辙。绕佛途径印祖面前时,妄想多的人,不敢开眼对视。
   那些日子,白天盖房子,常住的师父居士全都出动,一个不漏。晚间,大众集体到三圣殿内共修。坐香、听经、礼拜、忏悔,春夏秋冬,寒暑不废。
   老人尝引莲池大师偈语告诫众弟子:“世间之事如钩锁连环,没完没了,苦不可言。莫贪五欲,赶紧放下,老实念佛!”
   寺院围墙后有一棵四五百年的银杏树,三四个大人都抱不过来。一天,来了个东北居士,在寺院住了些时候。爱在树下乘凉,有天随口吟出首小诗,倒也是老人的真实写照:
   “一山一寺一老僧,一屋一榻一盏灯。一书一画复一塑,一心修得一寺成。” 来出家吧    初次见到恩师不是在狮子岭,1994年元旦后一天,搭乘一位居士的便车拜访老人。到得山来,有人告知老人去了山后的精舍。午饭在寺院吃的,饭后驱车前往。
   车在山里左右绕弯,开进山脚的一个院子后,车在一排普通的红砖房前停了下来。大家下车后,跟着孙居士走到一间独立的两开间平房前。门开着,冬日午后的阳光正撒在屋子正中。一位穿着灰色大褂的老和尚坐在屋里,看得出来,他精神矍铄,身体硬朗。
   老人说话不快不慢,略有地方口音。听说去的人中有的想皈依三宝,他把几个人带到里屋的佛堂,叫三个人跪在拜垫上。我在最右边,时间不长,可是忏悔、三番羯磨、发愿却一个不落。
   做好仪式之后,老人还给大家讲了半天。记得他说我只是你们的证明人,三宝才是你们的老师,你们要向佛学习。送我们出来时,老人又对我鼓励说:“你的个子最高,将来一定成就最大。”
   月底就是春节,也许是因为和老人的宿缘,我决定到狮子岭过年。为了这件事,我还特意一天中骑车一百公里到寺院和老人提前打招呼。听说我的想法,他没直接回答,只是一再说寺院里的饮食条件太差。我表态说没有关系,临走时,老人给我拿了只苹果在路上吃。
   腊月三十清晨,天气阴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离开家过年,并且在一所山林的寺院里。
   乘车在一个叫高旺的镇上下了车,没有公交,走了2小时,下午14点,我终于到山。
   老人的屋里站了几个人,老人在用黄纸写牌位。经常在寺院发心帮忙的胡居士夜里往生了,儿女们满足她的愿望,把她送到寺院来火化。
   我和老人一起下到化身窑的时候,胡居士已经被其他人放进了用砖砌就的火化窑,又用砖在外封上。半月以前,我第一次拜访老人从汤泉回去的时候,她还搭乘我们的汽车。孰料就这几天,就撒手西去。西北风越刮越猛,我有点冷。
   封龛仪式时间不长,之后,胡居士的儿女们回去,我陪老人回寺。看出来,胡居士的死对他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几十年的修行,见得太多了。晚饭,是在厨房里吃的。一张小桌子,上面放了几盘中午剩下的菜,馒头几只。老人坐在中间,总共7个人,4僧3俗。
   在山过了两天,山上生活简单、寂寞。初二上午,我决定下山。和老人告假的时候,他坚持要我多住几天,我答应过些日子再来。
   从那之后,每隔一段时间都上山住几天。一次,老人说:“来这里长住吧,不要你做事,专门看管藏经楼。没人时候自己读经,有人就出来接待一下。”
   小时候,很羡慕出家人,尤其坐在水边林下,诵经禅修,更令我神往。老人说了两三次,我想得好好考虑考虑。
   八年后的盛夏,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给老人一个答案。
   尽管,我没有长住在山。可是,我的根早已留在那个地方。 佛像无价    不知从哪一天起,来狮子岭的人渐渐多起来。有信徒、有游客,有慕名过来的,也有顺便撞上的。来的人,大都有个心愿,希望得到老人的墨宝。
   晴天如此,雨天如此。清晨如此,夜晚如此。上门如此,来函如此。亲自如此,托人如此。
   不分男女,不管贵贱,不计较信仰,不过问索画的动机。只要开口,只要自己能动手,老人一定是有求必应,从早忙到晚,一张一张从小屋里流入到千家万户。
   老人为人写字画从不收取一分钱,赔上笔墨纸砚那是常有的事情。
   每次回师父身边,只要看到他寮房外的陌生人,那十有八九是来索取字画的。
   上世纪90年代初,一个香港的商人在南京朋友陪同下,特意来山拜访老人。交谈后,表示愿意花钱购买一幅老人手绘的观音大士,希望老人能够答应。
   老人没吭声。对方以为老人嫌低价不肯,表示愿意送给寺院一辆桑塔那作为报酬。
   老人说:“我画的佛像无价,那是给有缘的信徒和众生结缘的。” 江苏饭店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江苏省佛协会议在南京城的江苏饭店召开,我陪老人乘车来到会场,老人当时已八十过五。会务组安排老人和栖霞寺的本振老法师同住。
   老人和本老认识多年。进门后,老人看见本老,口中一边称顶礼本师父,一边顺势往下拜,本老赶紧用手托住。老人又吩咐我:“快给本师父顶礼。”我咕咚一声倒头便拜,恭敬培福。本老出家比恩师早几年,老人以身示范体现了对戒律的高度重视,也让我这个初入佛门的学人了解到什么是谦虚与恭敬。坐下不久,各地来开会的法师与居士们陆续前来看望二位长老。一位来自镇江的中年法师和老人很熟悉,向老人打听山上的情况:“现在寺院住多少人呢?”
   “快有20个。”
   “师父们还是没有单资吗?”
   老人点点头。
   “老法师,你要给大家发点,现在还有几家寺院不发单资呢?发一点,会多些师父来住的。”
   “我们随缘,不操心,让菩萨安排一切。”老人回答。
   “那不是这么说的。”中年法师坚持着。
   “要钱的到要钱的地方,不要钱的到不要钱的地方。”本老的这句话,一下子把问题解决清楚。
   老和尚们很幽默,说起话来像开玩笑,又像斗机锋。会议期间发给代表们一些点心和零食,老人们都不吃,放在桌上。一些信徒来看望老人的时候,他们拿出来招待大家。老人对大伙说:“今天吃老圆。”本师父说:“明天就吃老本。”逗得大家扑哧直乐。 随顺大众    剃度后不久,我离开老人去归元读书。告假时恳请他开示,回答简单二字——随众。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