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心经》大义辑要

《心经》大义辑要 宏度 一、《心经》与《大般若经》的关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属于般若类的经典。 在玄奘法师翻译的《大般若经》第403卷的〈观照品〉和第429

《心经》大义辑要

宏度


一、《心经》与《大般若经》的关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属于般若类的经典。
  在玄奘法师翻译的《大般若经》第403卷的〈观照品〉和第429卷的〈功德品〉以及鸠摩罗什翻译的《大品般若》的〈习应品〉第三之一和〈劝持品〉第三十四中,都可以找到与《心经》局部文字几乎完全相同的经句,这是《心经》显说(般若)部分的出处。
  在《佛说陀罗尼集经》卷三中,〈般若大心陀罗尼〉第十六,即是《心经》的咒语,这是《心经》密说(般若)部分的出处。
  《大般若经》共有600卷,而《心经》只有1卷; 《大般若经》共有10331页,而《心经》只有1页;《大般若经》大约共有516万到517万字,而《心经》只有260个字。换句话说,《大般若经》的两万个字,浓缩成了《心经》的一个字。所以说,《心经》是《大般若经》的浓缩和精华。

二、《心经》的译本与译者
  据不完全统计,《心经》先后共有二十多个译本。其中,既有汉文的意译本,又有汉文的音译本;既有由梵文译成藏文,再由藏文译成汉文的译本;也有由梵文译成藏文,再译成日文,最后译成汉文的译本。它们分别是:
  (一)汉文意译本
  1、《摩诃般若波罗蜜咒经》,吴支谦(约公元三世纪)译;
  2、《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公元402年姚秦鸠摩罗什(343—413)译;
  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公元649年唐玄奘(600—664)译;
  4、《般若波罗蜜多那经》,唐菩提流志(562—727)译;
  5、《摩诃般若随心经》,唐实叉难陀(652—710)译;
  6、《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公元700年唐义净(635—713)译;
  7、《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法月(653—743)初译;
  8、《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公元733年唐法月(653—743)重译;
  9、《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公元790年唐般若共利言等译;
  10、《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年代不详,唐法成(1071—1128)译;
  11、《异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年代译者均不详;
  12、《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公元850(又说861)年唐智慧轮译;
  13、《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公元980年宋施护(?—1017)译;
  14、《圣母智慧到彼岸经》,元达里麻剌怛那译;
  15、《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本),叶阿月(1928— )译;
  16、《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小本),叶阿月(1928— )译。
  (二)汉文音译本
  17、《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玄奘译,不空润色;
  18、《梵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不空(705—774)译;
  19、《梵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宋契丹慈贤译;
  20、《梵语心经》,年代译者均不详。
  (三)由梵译藏译汉本
  21、《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孙慧风由藏文转译;
  22、《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楚禅由藏文转译;
  2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慧清由藏文转译;
  24、《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超一由藏文转译;
  25、《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王尧由藏文转译。
  (四)由梵译藏译日译汉本
  26、《般若心经》,日僧能海宽译。
  在诸多的译本当中,玄奘法师的译本最为简明扼要。因其简明扼要,所以易于持诵。因为易于持诵,所以流传最广。其余译本,只作研究佛学或者考证之用,并未流通。现在,我们所讲的《心经》,就是玄奘法师的译本。
  玄奘法师翻译的这部《心经》,既简要又明了。就像我们过去所发的电报,一个字也不能多,一个字也不能少,一个字也不能改,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玄奘法师所译的这部《心经》,收录在《高丽藏》和《碛砂藏》的第五册、《龙藏》的第十六册、《卍正藏》和《大正藏》的第八册。

三、《心经》的地位与影响
  在佛教三藏十二部的经典当中,《心经》是篇幅最短小、内涵最丰富、流传最久远的经典。
  在玄奘法师所翻译的1335卷经典当中,600卷的《大般若经》,几乎占据了所译经典的一半。由此可知,《大般若经》在佛教经典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而《大般若经》的精要,又高度浓缩在《心经》短短的260字当中。据此又可知,《心经》在般若类经典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因为《心经》是600卷《大般若经》的精华和心要,所以我们说,只要熟读并领悟了《心经》,就等于掌握了600卷《大般若经》的全部内容。
  因为它是大乘般若类经典的纲领、心髓和核心,所以名为《心经》。
  无论是在佛门的日课之中,还是在大大小小的法事之中,《心经》都是必诵的经典。无论是出家的僧人,还是在家的居士;也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士农工商,都或受持、读诵,或书写、解说,或刻印、流通过《心经》。
  由此可知,《心经》在大乘佛教中,尤其是在般若类的经典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及其深远影响。

四、《心经》的结构与思想
  《心经》,主要分为显说般若和密说般若两大部分。
  在显说般若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四句,应该说是《心经》中最难理解的部分。
  这四句话大家都熟悉,也都能背。可是,怎么去理解?特别是如何正确地去理解?非常重要!
  比如,这个“色”字,假如我们把它解释成“女色”,或者说“美色”,似乎缩小了它的外延;但是,如果把它理解成“一切的物质现象”,好像又扩大了它的外延。
  其实,《心经》原典中“色”字的真正意义,应该是指我们的身体(色身)。只有这样,才能与破除我执相吻合、相一致和相呼应。
  什么是“色不异空”呢?这就是空观,是为了破除我们的常一主宰的执着。其目的,是要让大家明白,我们的身体(色身)是无常的、变化的、没有实体的,都是因缘所生的。我们把无常的、变化的、没有实体的,都是因缘所生的这些概念,高度浓缩成一个字,那就是空,所以说“色不异空”。用空观破有执,让我们明了,所谓的有,是缘起的假有(有而非有,谓之妙有)。因此,在《心经》中才有“色不异空”这一句的呈现。(观色即空成大智,若无空观,则怎能脱俗入道?)
  什么是“空不异色”呢?这就是假观,是为了破除我们的断灭之见和顽固空见。其目的,是要让大家明白,我们的身体(色身)虽然是无常的、变化的、没有实体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它的缘起假有和暂时的存在。我们把缘起的、假有的、暂存的,都是因缘所生的这些概念,高度浓缩成一个字,那就是色,所以说“空不异色”。用假观来破空执,使我们了知,所谓的空,是缘起的性空(空而不空,谓之真空)。因此,在《心经》中才有“空不异色”这一句经文的呈现。(观空即色成大悲,若无假观,则怎能入世度生?)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