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净土与念佛往生(海如)(3)

(三)行 行即行持,闻佛所说之后生起欣乐发愿往生而进行的修行。对于如何行持,佛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

  (三)行 
  行即行持,闻佛所说之后生起欣乐发愿往生而进行的修行。对于如何行持,佛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阿弥陀经》)。如是行者,名为正行。修净土法门,除一心持阿弥陀佛名号求得往生外,还须修众善资粮做为往生助缘。因为《阿弥陀经》特别提出“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生彼国土”。
  因此,广修众善和清净念佛则是修净土法门的两大法要。藕益大师云:“念佛为正行,余一切戒定慧为助。”(《灵峰宗论》) 具体地说,培植善根福德因缘,应从两方面入手,即是要广行世间善法和出世间善法。世间善法十分广泛,从孝顺父母,兄友弟恭,夫妻和顺,到恭奉师长,再推及社会方方面面,如慈心不杀,修五戒十善等。总的来说,即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出世间善法,应包括具足律仪,读诵大乘,供养礼拜三宝,广修六度等。总之,世出世善法应尽力而为,并以此善法做为念佛往生西方净土的助缘,成就自已的清净道业。而这样做的本质,实际上也是从因地上庄严和成就自己的正报和依报。
  古来念佛行持方法甚多,站念、坐念、行念、卧念、高声念、低声念、默念、独念、集众念、伴法器念、伴音乐念、颂念、唱念,及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五愿门行持及禅净双修等精进行持方法,不胜枚举。今仅依莲池大师念佛方法,作为念佛入途之门径。因为莲池大师主禅净一体念佛,自永明以来,这种禅净双修思想颇有影响,故加以引用介绍。

  三、 念佛方法

  莲池大师之念佛方法有数种:即“一者明持,谓出声称念。二者默持,谓无声密念。三者半明半默持,谓微动唇舌念,咒家名金刚持是也。又或记数持或不记数持,随便皆可。” (莲池大师引语均见《云栖法汇》,以下出处省略) 大师又强调掌握这几种念佛方法要适度,认为念佛声太高,会觉得太费力,默念又容易昏沉,最好是“绵密密在唇齿之间,乃金刚持”。但又强调不可定执哪一种,即如果觉得念佛费力时,不妨默念,如果觉得昏沉就不妨高声念。对于一些人手打木鱼,随口叫喊,大师指出这不能得利益。认为“必须句句出口入耳,声声唤醒自心,譬如一人浓睡,一人唤云某人,则彼即醒矣,所以念佛最能摄心。”莲池大师又将此持名念佛分为“事持”与“理持”。
  (一)事理相资不可偏废 
  关于事持,大师认为:“忆念无间,是谓事持。”即“闻佛名号,常忆常念,以心缘历,字字分明,前句后句,相续不断,行住坐卧,惟此一念,无第二念,不为贪嗔痴烦恼诸念之所杂念。……事上即得,理上未彻,惟得信力,未见道故,名事一心也。”
   关于理持,莲池大师云:“体究无间,是谓理持。”所谓“体究无间”,大师说:“闻佛名号,不惟忆念,即念反观,体察究审,鞫其根源,体究之极,於自本心,忽然契合”。对于“理持”大师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如智不二”,即是说能念之“智”与所念之“如”是“如佛一体”不二。对此大师说:“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是智外无如;所念佛外,无有心能念於佛,是如外无智;非如非智,故惟一心”。“理持”的第二个方面是“寂照难思”,对此大师说:“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若言亦有亦无,则有念无念俱泯;若言非有非无,则有念无念俱存。非有则常寂,非无则常照,非双亦,非双非,则不寂不照,而照而寂,言思路绝,无可名状,故惟一心。则能所情消,有无见尽,清净本然之体,更有何法而为杂乱,以见谛故,名理一心也。”
  综上所述,莲池大师主张“一心念佛”,这完全源于《阿弥陀经》“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的思想。只不过大师将此一心念佛又分为“事一心”与“理一心”的浅与深的两个层次。“事一心”为事相上的一心不乱念佛,此一念佛较后者为简易,层次较浅。如大师所言:“念念念佛,更无杂念,是名一心。一心念佛,又一心修余种种法门,是二心也。无杂念者,上得事之一心。”事一心还未彻见理体,亦即未明心见道。因此在事一心这个层次上只是对治法门,即对治杂念,压伏妄念烦恼,未能断除烦恼。第二个层次“理一心”则不然,它是在第一个层次事一心不乱的基础上自然深入到“理一心”明心性的阶段。达到这个阶段,则可破妄断除无明烦恼。
  理一心是上述理持的行持内函,即通过闻佛名号而进行返观,实质上这返观即是对能念心与所念而进行的回光返照。通过这种“体察究审”进而“极其根源”时,于自本心契合,亦即始觉与本觉的契合,这便是明心见道。亦即念佛三昧。莲池大师将此过程又具体的分为两个渐次阶段:第一,能念所念原为一体不二,即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所念佛外亦无能念之心,惟此一心。第二,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通过“四句”即四料简的体究审察,均非有非无,而离四句绝百非,“言思虑绝,无可名状,故惟一心。”此时,能念所念尽皆消除,有无之见尽灭,只有清净本然之体,不为诸法所杂乱。不涉事相,这即是明心见谛之纯理观。名理一心,此亦即禅。
  从以上可以看出,莲池大师是将禅净一体化了,念佛不碍参禅,在念佛基础上作深层的返观体究,进而明心见性,使事融于理,理融于事,理事相即无碍。从事一心之有念到理一心之无念,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种“事依理起,理得事彰,事理交资,不可偏废”的思想,反映了大师对念佛法门的独到见解。虽然莲池大师禅净一体思想是受永明以来的影响,但永明等禅师那时还是将禅、净分为各别之宗,兼带说净土而已。而莲池大师将禅净完全一体化了,因此,是对永明以来禅净双修思想进行的高度总结和完善。
  我等众生本有不动之真心,本来清净圆明,不生不灭,不来不去,只因妄想执著,不识自家主人,随业生死漂流,枉受轮回。若自识得,便证自性弥陀,亦无量寿无量光,与佛光明不二,常寂常照。今既迷失本性,招感业身,心本无生,而形有成坏。故当持念佛号,求生净土。对此,莲池大师说:“心本不生,缘合而生。心本不死,缘散而死。似有生死,原无去来。于斯会得,生顺死安,常寂常照。如或未能,便当全身放下,密密持念一句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假使诸缘未尽,寿命未终,倍应念佛,有大利益。古云:‘念佛法门,此金仙氏之长生也’”。
  莲池大师云:“夫生死不离一念,乃至世出世间万法皆不离一念,今即以此念念佛,何等切近精实。若觑破此念起处,即是自性弥陀,即是祖师西来意,纵令不悟,乘此念力,往生极乐,且横截生死,不受轮回,终当大悟耳。愿放下万缘,十二时中念念提斯,是所至望。”永明延寿大师曰:“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宋永明延寿大师《万善同归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