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化红莲(果煜法师)(6)
七、往生净土与庄严净土 广义的净土法门其实有二种:(1)往生净土,(2)庄严净土。 现代一般人所称之净土法门,都是说净土早就形成了,而凡夫但求往生彼处,去坐享其成而已。而更如法的净土法门是庄严净土,此是菩
七、往生净土与庄严净土 广义的净土法门其实有二种:(1)往生净土,(2)庄严净土。 现代一般人所称之净土法门,都是说净土早就形成了,而凡夫但求往生彼处,去坐享其成而已。而更如法的净土法门是庄严净土,此是菩萨实地用功,从调伏内在身心至改造外在世界,终而建设人间成为净土。此如《维摩诘经》中〈佛国品〉所述,修行之要务,乃从把握当下去努力,亦即是从福慧双修而庄严人间净土,不应企求于将来之往生净土,有前后之际,有迎拒之心,皆非究竟之法。又求往生者,常给人不良印象,或谓彼但求死后世界之安乐,而失去面对改造现存世界的希望与信心。学佛应是学「活」而非学「死」,要活得潇洒自在,要活得圆满无碍。著重死后的往生及临终之正念,而不肯从事直下身心的净化,又是往生净土法门者之另一偏差。 以上所说,庄严净土与往生净土,其实是可相辅相成的,此即从深信因果、发菩提心,并由此福慧双修──以涵容的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在当生中,努力建设人间净土,并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净土。以「依福慧定品位之高低」故,此之往生,不但必能成就,更且莲品高升。 事实上整个净土法门的修学与一般佛法的修学,并无多大的不同。从共信因果到别信净土,从共愿菩提到别愿往生,从共修福慧到别向西方,净土只是以绕道西方而成就佛道,故与其他法门,略有差异尔。 八、放下与提起 或问:要建设人间净土,不就是放不下娑婆世界吗?答曰:所谓放下乃是不计较未来之得失,而非放下现前的努力。因此真正的放下,并非逃避畏缩,而是更了无窒碍地负起当下所应肩挑之责任。佛法至重要的基础乃是因果,不可从错会放下而忘失因果之关系。这也就是求西方、念弥陀,还应从因位之福慧双修与建设人间净土做起。
《六》第六天一心不乱 如经所云:「由戒生定,从定发慧。」所以一心不乱对修行来讲是很重要的里程碑。一心,依明末莲池大师所说,有「事一心」与「理一心」。而我依解行所体会,此一心又有「唯一」与「统一」之别,至于不乱也有「静中不乱」与「动中不乱」之差异。 一、事一心 用实际修行方法而达一心不乱之境界。 (1)静中之唯一──以下乃以持名念佛为例,以说明其方法与次第。念佛要达一心不乱,首要: A.「念与听相应,身与心不离。」口念耳听,心要了了觉照于当下之所念、当下之所听,以此方法用功,便渐达「念念分明」之境界。能将每一佛号、每一字眼、每一音节,都念得仔细,都听得清楚,而不掺杂任何妄想。 其次要能「过去者不忆」,对过去的事情都不回想,对念过的佛号也不回想,以及对刚打过之妄想都不去理它。「对未来者不期」,对未来的事不期待、不担心,也不挂虑。对未念之佛号、未打之妄想,皆不管它。「当下者不住。」对现前之一切境界,皆任其去留而无所谓,这能做到不追忆、不期盼、不住著,于是整个时间便消失了,此谓之「前后际断」,截断过去、未来、现在,圆摄三世成当下一念。以上是就时间而言。 C.若由空间来说,一般人念佛时,即使没有粗妄想,也会有「我正在念佛号」之分别。这有「我能念」与「所念佛号」之意识分别,也是妄想。所以进一步要由不分别「能念之我」、「所念之佛」与「当下而起之分别意识」,而成「能所双泯」,化根尘识十八界为一心之境界。 一心境界亦可说是「念而不念」(虽念但不感觉有我在念)、「不念而念」(不动念佛之心而佛号不断)。因此在一心中根本无所谓「念」与「不念」、「分明」或「不分明」的分别心。自觉得念佛念得很顺很好,没有妄念,这还不是一心。因为你尚有感觉,尚觉得念得很好嘛! 或问:一心与无记之差别? 答曰:一心必由散心、专心之层次后,更超越时空而得入;而无记多从昏沉或散乱而入。又初从「一心」境界而出时,佛号仍清晰明朗而不间断,只是杂有「前、后」、「能、所」之分别尔;至于无记则如大梦初醒,空洞茫然,不知来处。 (2)动中之唯一──在行、住、坐、卧、吃饭、工作诸威仪动作中,亦专持佛号而入一心境界。 (3)静中之统一──当念佛功夫扎实深厚,心中充满了佛号,于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所受,意念所及,皆成佛号。如耳虽听风声、雨声,但念头一转,还成佛号声,外境尽管变异非常,但念头所到,全是佛号。 某些净土修行者,不管见面打招呼,甚至碰到些惊奇的事,出口便是「阿弥陀佛」,这是因彼专心念佛,故动心起念不离佛号。然彼多仅第一念能保住尔,随以境相分别而忘失佛号矣! (4)动中之统一──在无作意中,随当下之动作而现成佛号。如拖地时,左边拖过去是佛号,左边拖过来也是佛号;走路时,举足、下足皆成佛号。 问:此统一之一与唯一之一有何不同? 答:唯一是从作意而专持佛号。统一乃自然现成,不假造作。能于动静中皆达统一之人不会有烦恼,以烦恼皆从妄想起故。以上为事一心,也就是由实修而入一心境界。 二、理一心 由解悟佛理而知万法本是一心。 (1)缘起之理──一切境相的生灭变化,皆从众因缘和合而有,以因缘复由因缘起故,缘起之网,连连交络,无始无终,无边无际。因此从一法出发,即收尽一切法界,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华严经》名其为「一真法界心」──诸法本来一心也。 (2)唯识之理──一切境相之产生,皆因分别心而有,如所见所闻皆通过意识而存在。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既然一切法因分别故有,则宇宙大地本来不出「一心」之境界也。 以上理一心既是唯一之一,也是统一的一,既然理本一心,则事当不乱,以乱是因矛盾而生,既一心当然不会有矛盾。 (3)不定不乱:《般若经》云:「不乱不昧故,应具足禅波罗蜜。」不乱者不昏沈亦不散乱;不昧者不执定境定乐。从理而观诸法,本是不定亦不乱,因诸行无常,生灭相续故不定;以缘起交涉,相辅相成故不乱。从不定不乱之理而起修,才能具足禅波罗蜜。 诸法不定不乱,才是实相。例如:人的心脏应不断跳动,血气才能运行;肺部应不断起伏,呼吸才能畅通。若定止则人必亡,如错乱则身乃病。所以宇宙或个人,必不定不乱,于和谐中产生变化,才能进步。这也就是修静中之定不够踏实,必能于动中统一,才是真定真修。 (4)乱从「我」生:经云:「诸佛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佛似和凡夫一般食、衣、住、行,一样说法布教,只是没有「我」与「非我」的矛盾,没有「前念与后念」之分别,故常定而不乱。而众生之所以乱,乃因自私心重,常为己利而攀缘、造作、计较。俗云:「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因为放不下过去、未来,所以不安,因不安故觉得苦,以苦而勤求解脱,于是努力念佛、打坐修行,其实都是为了「我」。也就是说,不管世间的苦,还是修行的乱,都根源于我执,若能证得「无我」之理,则动静得失,皆了不相干,无心方为真定。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