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化红莲(果煜法师)(5)

(五)、〈普贤行愿品〉 (1)信愿──「临命终时,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以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行愿若能入心,则临命终时,以愿力引导,即得往生西方净土。 (2)行

  (五)、〈普贤行愿品〉
  (1)信愿──「临命终时,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以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行愿若能入心,则临命终时,以愿力引导,即得往生西方净土。
  (2)行持──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由以上经文皆可肯定信愿为往生之条件。或问:「真的只要具足信愿便能往生吗?」答曰:如前已谓,真正的信,是从深信因果开始,盖因确信因果者,必能至诚忏悔,并努力于行善避恶,自利利他。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也。又真正的愿,亦从发菩提心而有,愿往生西方,悟无生法忍后,再倒驾慈航,还度娑婆众生。以至信、切愿故,能除累劫生死业障,譬如冰遇火即化;暗遇光则明。因此问题不在具信愿后,能不能往生西方,而是诚信与切愿之不容易。有些人虽口口声声求愿往生,然对娑婆的一切,这样放不下,那样放不下,又怎能算是具足信愿呢?
  其次,「依福慧定品位之高低」者,若有众生虽造五逆众罪,破戒犯僧,应堕三恶道者,因诚信至愿,忏悔恶业,称诵佛号,乃至十念,回向西方,亦得往生而为下品。
  复次以诚信净愿而修人天福善,譬如布施、供养、持戒、修定等,并以此功德回向,得往生西方而为中品。
  更者发菩提心,修无漏慧,善解大乘,自利利他,并以功德回向发愿,得以往生而为上品。
  由上「依福慧定品位之高低」,故一个发大乘心之念佛人,必先从持名念佛而具信愿,更修福慧而增品位,以至圆满见性,而成就上品莲位。
  或有些人认为,只要能到西方就好,即使是下品下生也不错了。答言:非也。俗语说「取法于上,得乎其中」。全心准备考一百分的人,即使稍一失手,仍有八、九十分,相反地,「取法于中,得乎其下」,若只准备考六十分者,万一只考五十九、五十八,那就糟糕了。又大乘者,以发无上道心故方为大乘,志气下劣、心性怯弱者,非大乘也。故行者应从持名念佛,以至参究佛性,方为大乘之念佛人,亦才能莲品高升,广利人天。

  《五》第五天西方的象徵与阿弥陀之玄义
  一、西方的心理指标
  何以极乐世界是在西方?而非东方、北方?又何以彼佛名为阿弥陀,除标示名号外是否有余更深的涵义?
  西方的「西」除了指明方向外,另一意为心理的指标。日出于东而没于西,东为起点,代表因地的修行,西为终点,象徵果位的圆满。如阿弥陀佛之无量光、无量寿,与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都是果德圆满之意。故发愿往生西方,即是求最殊胜、最圆满之果位。很多净土行者,因不能明了真正的「西方」在那里?因此于行持的心态便有了偏差。
  欲成就圆满果位,须于因地努力修持。「菩萨重因,众生重果」,菩萨知于因地去努力,故为菩萨。相反地,众生但期望得到果位之圆满,而不肯在因地精进,故为众生。我们修行要从当下去努力,而不必费心计较于果位的成就。而修净土者常常担心能否往生西方,而不自问是否于当下去努力。所谓「水到渠成」、「水涨船高」,因地健全了,果位自然圆满。
  我们放眼看当今宗教的弊病,是太多人急求果位的现成,而不肯于因地去力行。因此便让「即刻开悟」、「立证果位」的江湖郎中大行其道。彼虽披佛外衣,实乃狮子身中虫,唯败坏佛教的门庭,摧残众生的善根而已。此不从因地去努力,而急求果位之成全,为第一项偏差。
  二、从东到西的修学过程
  在佛经中,既有东方净土,也有西方净土,综合东西,实为菩萨道的修学历程:如在《维摩诘经》中,有东方妙喜世界的阿门佛。妙喜即菩萨十地中之欢喜地,也就是因见道而法喜充满之意。阿闪佛者,意指不动智佛,以见「佛性、法性、空性」之普遍性与恒常性,故曰不动。性者不随时空而变化,又行者能见「无我」之理,以无我故,不随境界动心起念,因无能动,故曰不动智佛。
  所谓从东方到西方的修学过程,首先要见佛法之真理,而为见道位。次由见道而修道,最后圆满证道,才能到达西方。故在净土法门中应强调先见道,而非往生。将见道前之信愿与证道后之果德混为一谈,乃净土法门中第二项偏差。
  三、阿弥陀佛的玄义
  有人或许已知,阿弥陀佛便是无量光佛、无量寿佛,但何以是无量光与无量寿呢?光,代表智慧之无限;寿,代表福德的圆满。因此无量光、无量寿乃是福慧两足。所谓佛为两足尊,即福慧双全之意。由上所说,念「阿弥陀佛」即是希望自己能成就无量智慧、无量功德之意,因此真正念弥陀者,应以信愿为基础,而致力于福慧双修。若徒然口念弥陀而不修福慧,非真念佛人。是以口念「弥陀」,而行非「弥陀」,是净土法门中第三项偏差。
  四、有量与无量
  更进一步谈弥陀之为无量者,除数量极多以致无法计算外,还有其更深层次的涵义──无量即非量,不去衡量之意,既非多量亦非少量。以多与少皆从分别心而有。有分别故,有限有量;必无分别,才能无限无量;以无分别故,即不动智之真意。
  无分别并非如草木、顽石一般,无知无识;而是犹如大海收纳百川,宽广无涯,涵容一切。以能容故,福德乃大。以心量大、无烦恼故,智慧乃深。所以无量能容,宽心坦然,则处处是净土、人人为弥陀,此才是真正念佛人。相反地,用分别心,用取舍心,坐东望西,畏苦祈乐,便易成为净土法门中第四类偏差。
  五、极乐世界之觉受
  此「极」,依我个人领会是超越之意。超越的乐称为极乐,以乐至极点反而平淡也。如禅修中,于初禅称离生喜乐地,二禅为定生喜乐地,三禅是离喜妙乐地,都有喜乐的觉受;但到了四禅以上则谓舍念清净地,以无分别心故,曰舍念清净。超越三禅以上的乐称为极乐,也就是由无分别心,而得心中之清净。
  故净土行者,切莫将世间之乐视为极乐之乐。从世间法来看,苦乐本是相对,有苦才有乐。如以患病为苦,则病愈为乐也;如以失为苦,则复得为乐也。倘一向身强体健或不曾失去,则无彼乐受。因为极乐世界无苦的存在,当然,也就无苦尽甘来之乐。极乐之乐,乃涅槃之乐,非现世五欲之乐,亦非外道升天之乐。是故修行应秉平淡的心,不要于感官的觉受与现世之感应中瞎费功夫。将极乐之乐与现世五欲之乐混为一谈,是净土法门第五项偏差。
  六、易行道与难成道
  净土法门一向被称为易行道,尤以持名念佛来说,似乎十分简单,人人都会。但我们当知,所谓易行道,路虽好走,不一定能很快的到达。譬如登山,路若平坦易行,则必迂回绕远;相反地,路陡峭直切而上者,反较速捷,因此易行道是难成道。从世间因果上看,好捡便宜者,未必有好结果。如经所云:释迦如来与弥勒菩萨本同时发心,修学佛道,以弥勒菩萨修易行道,故至今尚未成佛;而释迦如来因行难行道,故成佛较早,因此想早成佛道,应修难行道。成佛是为度众生早日离苦,而非急功好名,徒为贪慢尔。有净土行者,误以为易行道便是易成道,故老说是应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修学,等成就后,再反入娑婆度化众生。但西方的一天,是娑婆世界好几劫,等你修行圆满,再来娑婆,那娑婆众生恐怕都不知苦到那里去了?以为易行道,便是易成道,是净土法门中第六项偏差。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