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答问篇(2)

什么是四依止? "四依止"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是学佛者应该依循的四个准则。 依法不依人:依止永恒不变的真理而不依靠有生灭现象的某一个人。 依义不依语:从义理本身去把

  什么是四依止?
"四依止"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是学佛者应该依循的四个准则。
  依法不依人:依止永恒不变的真理而不依靠有生灭现象的某一个人。
  依义不依语:从义理本身去把握真理的内涵,而不执着戏论,满足于语言文字的游戏。
  依智不依识:以般若智慧为人生行为的规范,而不依顺一般的俗知俗见。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持究竟的宇宙真理,而不盲从方便邪说。
四依法是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指南。能够依止四依法,得其门而入,才能探骊得珠,登入真理堂奥。

  什么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一"就是只有一个,"多",就有很多个了;但是,在佛教看来,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多不二。
一朵花与一个虚空,孰多孰少?孰大孰小?一粒花种籽由种在土壤里到萌芽成长,需要雨水的灌溉、肥料的培育、阳光的照耀,还要有风来传播花粉,有空气来沃养成长。所以,一朵花是集合了全宇宙万有的力量才得以绽放的,一朵花即等于是一个虚空,"因缘有二法,实性则无二"||这也就是一多不二。
再进一步从世法上来说,我们每天的生活里面,要吃饭、穿衣,要坐车、住房子,要希求多闻、资养色身。这一切一切,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农夫种稻、工人织布、司机开车、建筑师盖房子、专家学者讲授、科技资讯传播而来,所谓"一日之所需,百工斯为备",一个人必须仰赖那么多人事的聚集辐凑才得以生存,这个"一"岂不是包含了无限?
了解这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道理之后,就会觉得"宇宙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了。

  什么是菩提即烦恼,烦恼即菩提?
佛陀成道时,即于菩提树下做如是言:"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妄想执着缠裹着我们心中本自具足的佛性,使之不得开显;但若离开此心,又别无烦恼可除,也别无菩提可得。所以,菩提也好,烦恼也好,都在此心的迷悟之间。一念觉则菩提显,一念迷则烦恼生。就像一面镜子,沾满灰尘时是它;
拂去灰尘的,也还是它。要让它沾满灰尘或拂去灰尘,都只能在镜上求,离开镜子,则什么也找不到。
当我们懂得往心内修正自己,探求自己本来面目时,烦恼虽热恼,解脱的希望也含生其中。

  什么是不二法门?
显示超越相对、差别的一切绝对、平等真理的教法,称为"不二法门"。《维摩诘经》对"不二法门"的意见有:生、灭不二,我、我所不二,受、不受不二,垢、净不二,动、念不二,一相、无相不二,菩萨、声闻不二,善、恶不二,罪、福不二,漏、无漏不二,为、无为不二,世、出世间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我、无我不二,明、无明不二,色、空不二,根、尘不二,正、邪不二。
而不二法门的人间化,即指:
  人在山林,心怀社会。
  立足地球,放眼宇宙。
  身居市井,志在佛国。
  天堂虽好,人间更美。
  法界无边,家庭第一。
  今日一会,无限未来。
今之俗语多援引"不二法门"一语,转指学习某种学问技术唯一无二的方法。

  什么是一心二门?
《大乘起信论》为了说明心的性质,遂将含摄诸法的众生心分为"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以显其体用,称为"一心二门"。"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都是说明众生与佛本具同一心性,只因无明妄想而呈现生住异灭、迷悟染净之相。
  心真如门:心的本体,没有生住异灭、迷悟染净等对待差别之相,为绝对平等之理体,此理体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真实如常。
  心生灭门:心的动相,随缘生灭,所以呈现生住异灭、迷悟染净等对待差别之相。
心的本体为生起万法的第一因,然凡夫偏于妄情,所以不见平等之理体,若除妄情,则真如之体自现。故知真如、生灭二门,实则不一不异:约义来说,真如门是绝对平等的本体,不生不灭的实在;生灭门则是相对差别的诸法,生灭变化的现象,二者截然不同,故说不一。约体而言,非真如本体之外有生灭现象,因此真如即生灭,生灭即真如,故说不异。以水波的关系为喻来说,水是静的,波是动的,此为不一;离水则无波体,此为不异,故知不一不异是一体的二面。
从以上的诠释得到一个结论:宇宙万有的本体为一心,众生与佛同具此心,然此心有觉与不觉之分,故析为二门,觉者称为心真如门,不觉者称为心生灭门。由心之本体而言,具有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等性质,为绝对的无差别相,称为心真如门;由心之动相而言,具有生、灭、增、减等性质,为相对的差别相,称为心生灭门,此二者为一体两面之关系,即称为一心二门。若以禅宗公案"慧可安心"来说,未安之心就是心生灭门,已安之心就是心真如门,因此凡夫只要识心寂灭,泯除妄想的动念,即可见性悟道。

  什么是六成就?
佛教讲因缘,凡事必须因缘具足、众缘和合,方能成事。此缘起法为佛陀所证悟,是放诸四海皆准的真理,就是佛陀说法,也必须具足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等条件,才能开演法筵,此称之为六成就。
  如是:为"信成就"。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受如是之法是佛所说而不疑,并依之而奉行,故称信成就。
  我闻:为"闻成就"。是阿难亲闻佛陀说法,故称闻成就。
  一时:为"时成就"。指说法的时间,法王启运嘉会之时,众生有缘而能感者,佛即现身垂应,感应道交,不失其时,故称时成就。
  佛:为"主成就"。指说法之主,佛是世间、出世间说法化导之主,故称主成就。
  在某处:为"处成就"。指说法之处,佛曾于忉利天为母说法,除此,皆于人间的印度摩揭陀国、舍卫国等处说法,故称处成就。
  与众若干人俱:为"众成就"。指闻法之众,菩萨、声闻、缘觉、天、人等诸大众云集听法,故称处成就。
以上六缘具足而教法兴,故称之为六成就,如果缺其一,即不能有正法流传,故知成就道场说法,非一人所能为,须待信、闻、时、主、处、众等因缘具足,方能开演法坛。因此今之说法者,应当秉着恭谨虔诚之心,宣说法要,令大众菩提增上,蒙受法益;而闻法者也应心怀稀有难得,难遭难遇想,并且发愿护持正法、成就道场,如此方能使佛光法水源远流长。

  什么是"般若"?
能让人觉悟者,一切都是般若,如:无言说教、拂尘扫垢;不能让人觉悟者,一切都不是般若,如法华会上五千人退席。
没有般若的人,就是盲人摸象,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般若"不同于"智慧",因智慧有善有恶,若智慧"生病"则成"痴",如同科学有益也有害,含义较肤浅,有邪正之分;而般若是纯善的、不可言说的、意义深远的,闻者大都能生殷重之心。般若种类,有三: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