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荡相遗执”的功能,可以说是俱足了世出世间一切法。因为三论宗在“破邪显正”时,破除世出世间一切有所得之法,凡是有所得的无一法不在三论宗所破的对象之中。因此三论宗旨在扫荡一切有所取相,遣除一切邪执邪见。如全云姗玄义》云:“论主究其源尽其理。”源不究则战论不灭;毫理不尽则至道不彰。以无源不究群异乃息;无理不尽玄道始通。乙这就说明三论宗的“荡相遣执”是在破除教内外学者的一切有所得执见,以证得无所得中道正观。 若教内外学人对学教而迷教,认为有所舍有所得、有所断有所证者,则不能得般若正观。所以三论宗对有所得者彻底破除毫厘不留,若有一丝一毫没有破除,则不能出三界断烦恼了生死。因此,我们学教应当正确认识“荡相遗执”的意义所在,才能够正确理解佛说教的意义所在,断除“执见”证得诸法实相。 问:关于佛家的方法论,“双遣法”的表达形式,是最显著的。从《大般涅槃经》的文本中,双遣法的格局与效应,尤见明显。这就是:撑开空宗、三论宗、天台宗,乃至华严宗的义理架构之证成而为依向。不过,教内学人提出,虽然空宗、三论宗这些宗别是得自双遣法的撑开,而标示其特色,但所依向这种方法的类型,是有所差异的。譬如:三论宗便著实“向上撑开”,而华严宗就不一样。这种理论,当然是涉及各宗的内涵与架构方面,在此你可否解说一下?关于佛家方法论的抉择及探究,你又有何见解呢? 答:关于佛家的方法论,“双遗法”的表达形式,可以说是各宗各派都所利用的形式。但对于“双遗法”却各宗所理解的并不相同,所给予定位的型态也就各有差别。三论宗认为一切法因缘而假有自性是毕竟空,言空是对“实有”的否定,言假是对“实无”的否定。既不著于有的一边,也不落于无的一边,如此不落二边名为中道。因此,三论宗的“双这”方法论是只否定而不是肯定,也就是唯破不立,在否定中显示真理。如《三论玄义》云:“破邪即显正,破邪外别无正显。”这种对互相矛盾的一对概念同时加以否定(双遗、双非),是三论宗在“双遣”方法论上与他宗不同之处。他宗认为有“有,一可有、有“无”可无,“有”是定有、“无”是定无—。而三论宗认为因无有“有”、因有有“无”,“有”非定有、“无”非定无。所以名为“非有非无乙是双重否定。唯识宗是破假有而立实有,破假无而立实无,名三性三无性。破三界外皆是假有,立唯识所有,名为“唯识无境”。故唯识宗言一二界唯心,万法唯识。因此,唯识宗的“双遗法”实际上只遗外境而不这内识。在佛教的“双遣”方法论上是有很大的局限性,不是彻底的“双违法一。 天台宗是破空有二边而建立中道,虽然是双遣空有二边,但建立中道仍然是有所立,不证诸法实相般若之如实境。因此,天台主张三谛圆融是一种遗二边而著中道,也不是彻底的“双遣法”。华严宗是综合诸家之长而建立圆融法界,主张诸法因缘所成无有自性,一切法皆从“真如法界”流出。因此,华严宗的法界圆融实际上是一种破诸法之事相而建立真如法界,也不能说是彻底的“双遣法”。由此可见,佛教的“双遣”方法论是破二边而取中道。但如果有破有取就会有所著,形成另一种新的邪见,成为“旧病不除重增病”的重感现象。唯有三论宗的双遗、双非,既不著二边亦不住中道,一法不立直达本源,才是佛教正确的“双遣”方法论。 关于佛教方法论的抉择及探究是对大乘佛法的决疑和简择,各宗各派自树宗派自立宗旨,而这些主张是否符合大乘佛教思想,“抉择”是一种最有力的简别方法,也就是佛教的二二法印”。凡是符合三法印的就是佛法,不符合三法印的就不是佛法;凡符合“缘起性空”理论的就是大乘佛法,凡是不符合这种理论的就不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就是“缘起性空”理论,凡是于“缘起性空”理论不相契合的皆属于邪见,成为三论宗所破斥的对象。所谓的有所得大乘学者,虽然明人法二空,但住空而不涉有,不明“不但空”。是有破有立非究竟空,破坏了大乘佛教缘起性空的理论。 大乘“无所得”中道正观,主张一切法自性清净平等,无破无立、不取不著。佛说一切法为度众生悟入不二之法门,若众生学教而迷教者为诸佛所不能教化。故《华严经》云:“一切有无法,了达非有无。”因此,佛教方法论的“抉择及探究”是为了破除众生之邪见,而显本来的清净自性。如果以“抉择”而又成为新的执见,岂非佛法之本意。如果众生之执见破除,佛法之“抉择”也就没有丝毫的意义,所以佛教方法论之“抉择”也是一种方便施教,指导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故三论宗言:“因病而施药,病除药不留。”因此,抉择与探究只是一种破“执见”,显实相的方法而已,没有实际的意义和自性,不可执为是究竟义。 问:天台宗圆融三谛的理论内涵,著实于“即空即假即中”的型态上,有教内贤士认为,智者大师天台教化的内涵取向,是具有“不舍不著”的超越义;三谛的型态,皆著实于这种超越义中而呈显其圆教圆融的格局。你对此有何辨说呢?请阐述一下相关的含义供予参详好吗?天台圆教之谓“圆”,是以“不但中”来证成的:它是否切实地契会般若共法中所谓“活智”的理念呢?“不舍不著” 一切法但而为一切所得以俱足,此意当如何理解?它对后来的禅宗是否有催生的作用,或是指引的意义吗? 答:天台宗的“圆融三谛”理论是根据龙树菩萨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首“三是”偈而建立的。龙树原偈的本义是在说明因缘所生之法有三义,即是空义、又是假名义、又是中道义,而并不是在建立空、假、中三谛。再说在佛法中只有二谛之说,并没有三谛之说,龙树菩萨岂能违背佛义而言圆融三谛。因此天台家错误的理解龙树之意而建立“三谛”是违背龙树的中观思想,是彻底的中国佛教思想,与佛教的根本教义相违背,成为三论宗破斥的主要对象,根本谈不上“不舍不著”的超越义。 所谓“不舍不著”是指对般若实相境不取不舍、不著不住,而不是在“即空即假即中”的三法上不舍不著。天台家既言有“空假中”三谛,说明已有所著,舍二谛而取三谛是有所舍,岂能说“不舍不著”?在三论宗而言一切法自性不可得当体即空,此“空”非灭法而言空,是诸法之自性本自空寂。一切法以因缘而假有,其自性空寂不可得,诸法实相不取不舍、不著不住本自清净·因此三论宗言因缘虽有自性毕竟空寂,自性虽空因缘宛然而有。也就是所谓的“证空而不住空,涉有而不著有”,不动真际而建立诸法。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