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修养的四大选择(6)

四、道德的选择 人生修养的第四个方面的选择,就是要讲道德,要过好完善的道德生活。这个道德生活最基本的规范,刚才我讲到,就是守五戒,也要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是要行十善。五戒十善就是佛教信仰在行为上的要

四、道德的选择

人生修养的第四个方面的选择,就是要讲道德,要过好完善的道德生活。这个道德生活最基本的规范,刚才我讲到,就是守五戒,也要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是要行十善。五戒十善就是佛教信仰在行为上的要求和落实。五戒和十善在内容上有交叉的地方,但是它各有重点不同,当然十善的意义更加广泛。五戒的重点是在身口,十善的要求是在三业,把三业都包括进去,要净化身口意三业。用什么东西来净化,就是用十善法来净化。这些内容大家通过学习都会知道,我就不再详细地讲了。

佛教的戒律无论是律戒也好,善法戒也好,还是饶益有情戒也好,它们都不是一种空洞的说教,也不是从抽象的概念中演绎出来的条条框框,它们都是在佛陀对因果规律的彻见的基础上制订出来的。佛教的戒律是强调以心为本,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为方便,以自他解脱,利乐有情,庄严国土为目的,把个体当下的离苦得乐与死后的究竟解脱,把个体的自我完善同整个社会的稳定祥和,把个人的自觉需要同社会对个体的必然要求,有机地统一起来。佛教所提出的人生道德价值,它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它把道德生活与个体对解脱的渴求融为一体,而不是互相外在的。它没有丝毫的强迫,人们要遵守戒律都是出于一种自觉自愿,都是一种自我要求。如果要想求得解脱的话,在佛门中遵守戒律,实施道德,那么我们就觉得戒律绝对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加于人的约束,而是一种自觉自愿的需求,也是每个个体对整个社会的一种积极的回应。因为社会都要我们每个人讲道德,如果道德成了我们每个人的自觉性,那么就是我们对整体社会一种最积极的回报,最积极的回报就是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从因果和人性的弱点来看,每个人都渴望自由解脱。追求人生圆满的人都必须毫无条件的坚持过完善的道德生活,不这样就不可能克服我们的弱点,真正地离苦得乐。因此,从消极的方面来说,我们至少要持五戒,从积极的方面来说,我们就要行十善。通过五戒十善来逐步地淡化和拔除自己的杀害心、贪欲心、嗔恨心和愚痴心,相应的就增长我们的慈悲心,平等心、智慧心和包容心。我们的福德智慧,我们的自由和快乐,就在这一消一长的过程中慢慢地得以成就。而同时我们的家庭、团体、社会乃至国家也会随之变得越来越清净,越来越祥和,因为整个家庭也好,社会也好,国家也好,都是由每一个个体生命组织起来的,我们每一个个体生命净化了,就会给这个整体带来祥和,带来清净。

我们圆满的人生必须要完成以上四个方面的修养才能够成就。在这里,信仰的修养是人生修养的根本,而其他三个方面则是信仰的具体表现和落实。因果是信仰在认识方面的表现,属于知的修养,其内容也就是知因果,信因果,不悖因果;良心是信仰在心灵方面的表现,属于情的修养,其内容就是要发大悲心和发菩提心;道德是信仰在行为上的表现,属于义的修养,其内容就是持五戒、行十善。人生如果能够确立佛教的信仰,并以此而加强知因果、讲良心、有道德这几方面的修养,也就是知行义这几个方面的修养,那么我们必定就是一个充实的、有价值的、圆满的人生。

我今天上午的题目就简单的讲到这里,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做一个有信仰、讲因果、有良心、讲道德的人。如果说在信仰上一时还不能够确定下来究竟是选择什么样的信仰,那你可以把第一条放下,因果要相信。如果说因果也信不起,那起码从第三条、第四条做起,做一个有良心、讲道德的人。我讲的佛法是开放的佛法,既然是开放性的,那么我们就要有耐心来等待,因为每个人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建立信仰也有一个时节因缘,这些东西都不能勉强。我今天上午讲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在人生修养方面的选择,既然叫做选择,那就是可选择可不选择,它只是一个参照系统。

课堂答问

问: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菩提心?第二个问题是让善业增长,可恶业还是存在,既然是种子,终究会发芽开花结果,对这个问题我们怎么看待?

答:先说第二个问题。比如说我们要促成善法的成就、善因的成就,延缓恶因的成就,这就是我们的修行。那么在这当中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当我们修养成就了,真正顿悟因果了,你就会把业力变成愿力,你就会主动地、自觉地去承受你过去的苦报,那就是像昨天济群法师讲到的,在那个时候,你来承受这个果报的时候,你就只有身的痛苦,就没有心的痛苦,你就是在一种觉照当中来随,你不会以牙还牙,不会再造成仇恨。所以说,它是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因果律上的深远意义。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菩提心?菩提心和大悲心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有菩提心?因为悯众生苦,生起菩提心。所以不要把菩提心和大悲心分开来,一分开来,菩提心没有基础了。是因众生苦,所以他发菩提心。而发菩提心的目的就是为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道的目的还是为下化众生。如果仅仅是追求个体的解脱,就没什么太大的积极意义,一定是要把自我的解脱和众生的解脱统一起来,也就是要把菩提心和大悲心统一起来,这样才起积极的意义。

问:您刚才讲课时讲到“当下”,您说的这个“当下”,不是已经成为过去了吗?

答:我也讲过当下就是永恒,因为心念是在念念生灭,念念生灭念念有当下。你当然会说,当你说出“当下”的时候,“当下”已经成为过去了,是不是?但是,你不要停止这个觉照,不要中止这个觉照,所以你就能把每一个“当下”都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这个“当下”不是静止的,它是动态的,是个运动的东西,那么觉照也不是静止的,也是动态的。所以,用动态的觉照去理解动态的当下,这样,它就有实际的内容,它就不会矛盾。

问:现在很多人只相信眼见为实,那么佛教能不能靠神通去改变那些不信佛教人的思想?

答:佛教也讲究神通,并且学佛修行最后所获得的成果也包括神通在内。神通包括六通,六通之中有五通是共外道的,只有无漏通才是不共的。正因为神通有共外道的一面,而且神通也还有易被模仿作伪的一面。你在电视上看到孙猴子抓一把毛一撒,无数的小猴子就出来了,那是真的还是假的?肯定是假的。正因为这种情况,释迦牟尼主张弘扬佛法、教化众生要重理性,不要重神通。有许多的气功师,他就把那些不相信气功的人叫到一起,他用气功的方法,变现了各种在常人情况下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能不能改变那些不相信气功的人的思想呢?改变不了。你看那些批判气功的人,都是对气功最了解的人,对气功的种种特异功能了如指掌的人,他甚至是看过各种各样的表演,但是他并没有对气功的特异功能升起信心。所以说信或者不信,当然不排除用神通改变他的心态这样的可能性,但还是要从理性的方面来启发。之所以他现在还不能接受佛法,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对人生还没有切肤之痛,自己的因还没成就,再者是外在的缘还没成就。外在的缘是什么呢?整个社会还是从负面的方面关注着宗教,没有从正面的方面关注宗教,或者说缺乏正面关注,因缘都不具足,所以有一部分人他暂时还不能接受佛教。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