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亲闻记(10)

大势至菩萨以本愿威神力加持念佛人,而念佛人依然有烦恼、有退转、有变心的。这不是菩萨愿力有问题,而是自己的业障习气太重。佛菩萨无意念强迫一个人硬要如何作,他如有此念头,他的心就不清净。佛菩萨是老师,我

大势至菩萨以本愿威神力加持念佛人,而念佛人依然有烦恼、有退转、有变心的。这不是菩萨愿力有问题,而是自己的业障习气太重。佛菩萨无意念强迫一个人硬要如何作,他如有此念头,他的心就不清净。佛菩萨是老师,我们应当诚恳接受他的教诲而行。这一章经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明了其含义,依其理论方法修学,即是大势至菩萨的加持。依此修学必不退转,自然工夫得力,临终他必来接引。

有五法门见五土佛,古大德有此一说,特记于此,提供大家参考,但不一定要学,以后他人讲到,我们不会陌生,自己修行仍应以佛说为准则。此五法门为(1)忆想外境念怫。(2)摄境归心念佛。(3)心境互融念佛。(4)心境双抿念佛。(5)圆融无尽念佛。

具信愿行三资粮,闻思修三妙慧,始名念佛人。若是口念佛,心里胡思乱想,大势至不会理会的。修净土要具备净土的条件,三资粮。真正‘信’有阿弥陀佛,全诚恳‘信’。‘愿’学阿弥陀佛,真‘愿’生西方净士。‘行’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圣号。日常生活方面遵照佛所教诲的各项成规。此为正助双修,还要具闻思修三妙慧。所谓闻,表示接触,耳闻声,眼见色,见闻觉知,以一个闻字作代表,均称闻。思表示明了,非思考,思考是第六识。一接触就明了,明了之后,修行决定不迷,闻思修是同时的。这是菩萨修行之法,往生多半生实报庄严土,属理一心不乱。蕅益大师说,念佛从有念最后一定到无念,从事念最后一定到理念。

净宗学会要求念佛人要具五德、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一向专念,求生净土。依佛为境,心愿解行,一一同佛是真念佛人。这是我们这些年来所提倡者,在此恶浊世界如何起心动念,处世待人接物,依然令我心地清净无染,而能成就智慧功德,乃当前的重要课题。第一是五德,作人的大根大本。此乃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一生处世待人的态度。孔门弟子们大家一致认为老师有五德,即温、良、恭、俭、让,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建立无上的大乘佛法,然后再学其他。三福、学佛不能没有福报,佛是二足尊,福足慧足,足是圆满之义。三福出自《观无量寿经》,共有三条,所有一切大小乘佛法均不能没有这三福。(1)‘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佛法传到中国,为什么普遍为朝野所接受,而且不断的发扬光大,是有道理的。佛法的基础是孝亲尊师,儒家亦如是。儒家所称的多是原则,较略。佛教经典丰富,可补儒家之不足。历代帝王不论其作为如何,均以孝治天下。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三个都灭亡,唯有中国已存在五千多年,其原因即是在孝亲尊师之理念上。维护此道统之基础即是建立祠堂。古时祭祀,目的在慎终追远,其效果是民德归厚。千多年之远祖都不忘记,现在的父母那有不孝顺的道理。五千多年未被淘汰消灭,就是用孝道维护。没有父母不希望子女好的,没有老师不希望学生好的,子女学生均能接受教导,努力上进,百年大计的教育工作就成功了。所以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富强,世界的大同,都建筑在孝道上。看历史、治国如遵照孔夫子的教导,能遵行二三成,国家必大治,如与孔子教导相违时国家必动乱。再把孝敬扩而大之,以孝顺父母之心扩展为孝顺一切众生。以敬重师长之心扩展到敬重一切众生,这叫大孝,心量拓开,有孝敬才能生大慈悲心。(2)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归是归依三宝。佛教的三大纲领。一、觉而不迷,二、正而不邪,三、净而不染。修学的方法,我们选念佛法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戒律是生活的规范,威仪是礼节。(3)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三福是对于自己修行方面说的。六和是指团体方面,大家相处的原则。第一是见和同解。意见相同,减少争执,即所谓共识。以前老死不相往来,不见面没关系。近代科技突飞猛进,交通资讯便捷,如何建立共识,以维持人类和平相处最为重要。英国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在日内瓦会议中说:‘要建立今后世界的和谐共识,最后用中国的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方属有效。’中国于斌枢机主教参加此会,他回国后就提倡祭祖,天主教之祭祖由此而来。因孔孟思想是温和的,孝亲尊师没有人反对,无论中外这种思想均可以建立共识,所以天主教教宗于大公会议后,通知各地天主教负责人要主动找佛教对话,吸收其经验。我恰好适逢其会,于斌主教在辅大后边多玛斯神学院内筹设东亚精神生活研究所,所内研究员为神父修女,均限大学毕业或神学院毕业,服务三年,请我至该所授课,他们主动要研究佛教,学员不多,旁听者倒有八九十人。第二是戒和同修。第三是身和同住。第四是口和无诤。第五是意和同悦。第六是利和同均。三学是戒定慧,以及六度十愿,学到普贤十愿乃登峰造极。心量扩大,愿行亦广大无边。例如第一个愿礼敬诸佛,一切众生都是佛,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迟早会成佛。无情众生也是佛,植物矿物它们都有法性。《华严》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对一切人一切事务都要尽心尽力尽责。学佛同学一定要把佛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譬如桌子是物,擦得干干净净,摆得整整齐齐,就是对它恭敬。凡事认真负责就是礼敬。一向专念,求生净土。依佛为境,心愿解行,一一同佛是真念佛人。存心愿望对诸法明了,以及日常行为造作均应以佛为标准,只要依照《无量寿经》去作,就是真念佛人。

《楞严经》第五卷中,佛问诸弟子,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叫学生回答。共有二十五位菩萨回答,把无量无边法门归纳为二十五大类,每一类有一个人代表。大势至菩萨代表念佛法门。他对佛说: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