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欢喜钵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带女儿去朝山,师父送给我们两个钵,我和女儿非常欢喜地接受了,女儿迹向师父合起她的小手掌施了礼,说这下吃饭不怕捧破碗了(因为钵的质地是不锈钢的) 。

回到家之后,那一大一小两个钵,我用清水洗了一下,然后大的用来装清水,小的就给了女儿做饭碗。

女儿非常的喜欢那钵,不光是它光亮的样子和隔热的功能。她说这是师父送给她的,是教她用来好好吃饭的,于是用它盛粥,用它盛米饭,用它盛面条,还用它喝汤。她还说钵的样子胖胖圆圆的,很像弥勒佛,看了总让人感觉到欢喜,于是她就叫那钵为欢喜钵。

受了女儿的影响,我渐渐地也喜欢上了那一大一小两个钵,它们粗粗浅浅的样子的确像大肚的弥勒佛,好像能容尽天下万物,从不计较。尤其是它的沉稳给人以安全可靠的感觉,既不怕它会倾倒、摔破,也不怕它会烫到手。所以,每当看到那两个钵,我那颗在尘世中烦燥不安的心,就会生起一些清净和安宁,仿佛可以感觉到,佛陀在微笑的注视着我们那样温暖。

就这样过了两个星期,有一天,我的表妹带着她的孩子来走亲戚。她那个不到两岁的孩子,十分顽皮,见到什么都要破坏一番。在吃饭的时候,他看中了我女儿的那个欢喜钵,非要抢到手中去,女儿虽然比他大上两岁,但终究是个小孩子,对自己心爱之物总是紧护着。因此,当那个孩子把欢喜钵摔到地上的时候,她的眼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蹲到地上心疼地捡起来,再也不肯给他用了。

那个孩子就此哭闹不休,连我的表妹也没有办法哄劝,只好向我女儿央求再借他玩一小会儿,女儿护着那个欢喜钵在怀里,说什么也不放手,说那钵是师父送给她的。

我把女儿拉到怀里,轻声问她师父送钵给她是做什么用的?是不是用来和别人生气的?女儿摇了摇头,说师父送钵给她是为了让她好好吃饭的。我说如果你把这个欢喜钵给小表弟用,是不是也把师父的欢喜多送了一份给人呢?女儿怔怔地想了一会儿说:好吧。然后把手中的欢喜钵很郑重地放到了小表弟的手里,并对他说:“送给你吧!不过,不要再摔地上了,钵会很疼的。”

小孩得到了钵,立刻破啼为笑起来,让他的妈妈给他倒了些水,大口大口地喝着,那满足的表情竟真的让人心中升起不尽的欢喜之意。

表妹走的时候没有带走那个欢喜钵,她说带走那份欢喜的情意就够了。

后来有一天晚上,我们在院子里乘凉。女儿忽然嚷着口渴了,我便用那大的钵倒了满满的开水,然后少少地倒了点在小的钵里,一起放在桌子上面凉着。女儿则像只小猫一样在桌子边转来转去,有些心急地等待开水凉却。接着我和先生就听到女儿的一声惊呼。她说:“妈妈,快来看,我的欢喜钵里落进一个月亮呢!”接着她又说:“妈妈,你的那个欢喜钵里也有一个月亮呢!”

我的先生逗女儿说:“不可能吧,月亮那么大,你的欢喜钵那么小!”

女儿很快地反应道:“就是啊,看看我们的欢喜钵有多么厉害,居然装得下那么大的月亮!定是佛把月亮装进欢喜钵里的,佛真是很厉害!我听师父说,佛还会踩着莲花在水上走呢!”

我的心里也很有感触,是啊,那天上的月亮说起来不知要比一个钵大上多少倍,可是仅用了一点清水,钵就把月亮装进了肚子里去了。这不正是说明虚空可以容纳一切实有嘛!也正是一粒小小的芥子可以容纳得下须弥山的真意所在啊!这也正是佛陀的伟大之所在,他以智慧让我们认识到四大皆空,又在观照中让我们明白不执迷于一己之欲,则会有宽宏与广博的胸怀气度。

说到钵,不由得又想起了唐代德山禅师的一段佳话来。

德山宣鉴禅师,俗姓周,唐朝四川人。年轻时投到龙潭禅师门下,一天夜里,他侍立在龙潭身边,龙潭说:“夜已深了,你先退下去休息吧。”德山就向龙潭道别,掀起帘子往外就走,可外面漆黑一团,德山不得不折转回来,说:“外面黑”。龙潭便点燃一枝烛火递给德山。德山正想接过来,龙潭却又把烛火吹灭了。德山顿时豁然开悟:明亮或黑暗,只是特定条件下的暂时现象,一旦条件消失,明和暗也就不复存在而人的清净本心不会被外在的明或暗迷惑困扰。外面黑,正是当时德山的心境,即正坐在百尺竿头,如果机缘成熟了,就会打破这种三昧,获得自觉,这时人才会悟道。德山从此悟出了“明心见性”的南宗妙趣,不再拘泥于佛经

到了晚年后,有一天,寺内的斋饭因事耽搁了一阵,弄晚了。德山禅师手捧着饭钵,走到食堂里面。典座雪峰见状揶揄道:“这老汉,鼎钟未鸣,寺鼓未敲,他捧着饭钵要到哪里去?”老德山让弟子抢白了一顿,可他不言不语,像无事似的回到了丈室。

这一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有人敬仰德山虚怀若谷的境界,著语道:“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雇他痴圣人,担雪共填井。”“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是指去回无定,不执著于一切的心境。“雇他痴圣人,担雪共填井”,是指真正的“愚者”不求报酬为他人谋利益的高尚境界。

其实世人之所以内心迷惑,也是因为妄心之过啊。倘若我们能像这钵一样,在盛粥的时候做粥碗,盛汤的时候做汤碗,盛药的时候做药碗,是不是就可以少去许多抱怨、不平和忧愁?倘若我们都有像这钵样的胸怀,以无尽的虚空来承受和容纳,生活是不是可以就此欢喜许多?(信息来源:摘自《普觉》)

编辑:明蓝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