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阔台是忽必烈的伯父。窝阔台在位13年,继位的大可汗为窝阔台的儿子贵由。贵由在位3年,后继的大可汗是忽必烈的长兄蒙哥。蒙哥为大可汗时,即有将南方领域整个支解的企图。先后与忽必烈分路进进南方。1259年军中疫疾流行,蒙哥死于合州(四川合江)城下,蒙古军将整个攻势放弃,宋朝才延长寿命十多年。 按照蒙哥原先的布置,以幼弟阿里不哥在国都镇摄。此人与皇室诸王权臣接近,也有西部汗国的支持。忽必烈则多年在华北主持民政,信用中国儒臣,与蒙古主流相去至远,不算能得人心。所以蒙古人推阿里不哥为大可汗,忽必烈当时正在开平,听了这个消息,就自立为帝,并且以阿里不哥“反”来诏谕天下。阿里不哥于1264年兵败被擒,忽必烈免除了幼弟一死。 窝阔台景区虽以窝阔台得名,窝阔台在今天的遭际却很一般,他的位置是在一座平平常常的蒙古中。蒙古包内无人值守,只是每天更换一次蜡烛。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只留下如此淡淡的一抹痕迹。 窝阔台祭处 拜谒窝阔台祭坛之后,我们返回到蒙古大厅。大厅是一个巨型的蒙古包。大厅的装饰风格,富丽堂皇。顶部饰以蓝天白云,使人置身其中,神游八极。 大厅顶部饰以蓝天白云,使人置身其中,神游八极 大厅东侧在路的两边,整整齐齐排列着蒙古包。当地人把它叫窝阔台大营。我们看了看里面的情况,发现这些蒙古包是砖石水泥结构,里面是一味的白色涂料。帐篷有的两两相连,配有电视、卫生间,现代气息较重,与宾馆的标准间并无不同,不免心生失望。 窝阔台大营:宾馆式渡假蒙古包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当我们失望之余,纵目远眺,却惊喜地发现,在草地沙土上,零零星星地支着几个蒙古包。问了问服务生,她们说那里正在建造,还没有住过人。其中有一座已经在地上铺上了席子。我们立即前往查看,发现这是一个比较有原生态味道的蒙古包,就决定晚上在这里留宿。 这才是我们要找的蒙古包 驱车返回窝阔台景外没的蒙古包,已有一桌颇具蒙古风味的晚餐在等着我们了。 蒙古包的正中悬挂着成吉思汗的像,这是蒙古人的习惯。桌上,是牧民自制的酸奶;羊油做的馓子;土豆伴沙葱;香喷喷的炒米;金灿灿的黄油,清脆爽口的水萝卜,酸味纯正的奶酪,洁白柔软的奶皮,都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大山说,蒙古人待客,必然有有酒,有歌,才算是尽兴。朋友来了,一定要痛饮一番。而饮酒之前,应先饮几碗奶茶,这样胃里形成厚厚的一层粘膜,不容易醉。 羊油做的馓子 奶茶是蒙古人自制,散发着透鼻的清香。上面撒上一层炒米,饮用起来芳香扑鼻而又清脆可口。奶茶不但可以帮助饮酒,还可以帮助消化。茶为碱性,肉为酸性,酸碱中和,可以互补。 面前摆的是九峰烧坊,是典型的蒙古粮食酒。见我看着面前的酒面露为难之色,锁民说:“这是你在课堂上说的‘般若汤’,喝了是可以增长智慧的啊。”既然如此,我也就端起酒杯,向两位表示感谢。看来,入了蒙古帐篷,不饮智慧汤,情理上是说不过去的了。 我们所在的地方叫展旦召,展旦的意思是木梁,是一种名贵的木头做成的木梁,而“召”,在蒙语中则是指“寺院”。蒙古的寺院很多,佛教与蒙古民族的生活水乳交融地化为了一体。大山说,自己从小就在草原上放牛。一个人要照看九十头牛。当年的条件非常艰苦,放牛时带一袋炒米,腰间再拴一只瓷缸,人随牛走,一走就是一天。饿了,就吃炒米;渴了,就喝泉水。如果没有泉水,就挤牛奶喝。牛奶喝不上,就在沙漠中随手拔一根草,把草根放在嘴里嚼,就能顺顺当当地度过一天。放牛时,整天和喇嘛们生活在一起。平常与自己谈的,就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从那个时候起,自己对佛教就有基本的了解了。 这些喇嘛们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医生,熟知天文地理,草药品性。喇嘛们在吃饭时,平常只吃七八分饱。一个月中,有一次吃不饱,主要是为了排除体内的毒素;有一次则尽量吃撑,狼吞虎咽,把胃撑得膨胀、扩张到极限,以锻炼他们的生存能力。 谈起人种的遗传,大山说,小孩子屁股上如果有一块紫色的胎斑,那么就很可能有蒙古血统;脚趾的小趾上如果有像分开的纹理,有六指之像,则是满族人的血统。除了与汉族的渊源之外,蒙古人与日本人还有很大的血缘关系。蒙古人的一支即现在的日本人的祖先,从蒙古高原向东走,一直走到了日本海峡。蒙古语的元音有七个,与日本语的五个元音很是相近。从语言学的趣同性上,可以看出这两个民族血源上的关系。 我为在蒙古包里能感受如此纯正的民族风味,向锁民表示感谢。 我为能在蒙古包里感受如此纯正的蒙古风味,向锁民表示感谢 大山的朋友,三位蒙古族歌手,进来向我们敬酒。我早就听说过,到了蒙古包,蒙古人唱起一首劝酒歌,你要想不喝都不行了。因为我坐中桌子的正上方,第一个献酒的对象自然非我莫属。三位豪爽的蒙古人,在马头琴的伴秦下,唱得豪气冲天。虽然是用蒙语在唱,我照样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唱歌的人一边放声歌唱,一边双手捧上一只银碗,碗里盛满了酒。我接过酒来,按照蒙古人的习惯,用无名指醮着洒,敬天,敬地,敬父母,一饮而尽。大家都被我的豪爽感染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