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空海“十住心”的判教论(2)

1.异生羝羊心,指不信奉任何宗教的人及其心境。 异生是凡夫,羝羊是公羊。《十住心论》所谓“凡夫不知善恶之迷心,愚者不知因果之妄执。我我所执,常怀胸臆;虚妄分别,镇蕴心意。逐阳焰而渴爱,拂华烛而烧身。”是

1.异生羝羊心,指不信奉任何宗教的人及其心境。

异生是凡夫,羝羊是公羊。《十住心论》所谓“凡夫不知善恶之迷心,愚者不知因果之妄执。我我所执,常怀胸臆;虚妄分别,镇蕴心意。逐阳焰而渴爱,拂华烛而烧身。”是说不信奉任何宗教、道德的众生,不知道善恶因果报应,经常怀着对自身及自己的一切的执着,不断地思虑着是非、美丑、得失等,不能正确分辨真假,好象在野地有人以为远处阳炎是河便去找水喝,飞蛾扑灯被烧身一样。他们不奉佛法,甚至连世俗社会遵守的儒家道德也不信守,“不忠不孝,无义无慈。五常(按:仁义礼智信)不能罗网,三乘不得牢笼,祖习邪师,依凭邪教”。经常偷盗、邪淫、诽谤、伤害生命,作种种罪恶。空海说这种众生只知吃饭,生育后代,像草原上的公羊“但念水草及淫欲事,余无所知”。

他在解释中,对佛教的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和善恶因果报应等基本教义作了介绍,强调生前作恶在死后将受恶报,或下地狱,或生为畜生等。空海还比较详细地对佛教的世界生成说、五趣(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外道等作了介绍。

空海写这一部分,恐怕也有向尚未信奉佛教的人宣传佛教善恶因果报应的道理,引导他们接近佛教,进而信奉佛教的用意。

2.愚童持斋心,指已经信奉佛教的人修持五戒、十善,相当佛教五乘中的“人乘”;也包括接受世间儒教伦理,奉行五常的人及其心境。

对此,《十住心论》概括说:“初信因果,渐诺罪福,孝于亲亲,竭忠国主。不及之善生,探汤之恶休。内外三归,从此而发。人天十善,因是修行。”空海在释文中对佛教的三归依(归依佛、法、僧,正式信奉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八戒(五戒外加不坐高广大床,不观听伎乐和不穿薰香衣,过午不食)、十善等作详细介绍。奉佛居士在特定日期奉行八戒,称持八关斋戒,简称“持斋”。释文最后还对国王如何以“正理”治理天下进行说明,引《金光明经》指出国王应做到:“一者,不放逸,亲近有德;二者,正信听受是经;三者,犯王法,正法治摈。”又对佛教传说中理想的君王――转轮圣王进行介绍。《秘藏宝钥》说:“王者及民,必行五戒十善,得生人中。未有弃此能得。前生修善,今生得人。此生不修,还堕三途(按:地狱、饿鬼、畜生)。”是说修此五戒十善,来生可以得到好的报应,再生为人。可见,空海讲的第二心,相当于佛教“五乘”的“人乘”。

空海这里,又更深入一步地引导人们信奉佛法,修持五戒、十善,甚至有意以佛教传说中的理想君主的模式奉劝国主以“正法”治国。从中可窥见他蕴藏在文字中的现实用意。

3.婴童无畏心,既指佛教五乘中的“天乘”,也指相信修持禅定可以生到天界的“外道”。

《十住心论》说:“至如护戒生天堂,修善脱地狱,恶下之心稍发,欣上之愿初起。于是求归依彼天龙,尽虔诚此神鬼(此二者指外道),仰拔苦悲,祈与乐眄……三途苦果,毕前因出;四禅乐报,感今缘升。因果不可不信,罪福不可不慎。……婴童据初心得名,无畏约脱缚树称。”是说因相信修五戒十善死后可以免下地狱而生天堂,便产生厌离世间,愿生天界的想法,勤于修善持戒,后世可以避免轮回三恶途(地狱、饿鬼、畜生)的恶果;如果修四禅(四静虑)死后可以生有色天。劝人相信因果、罪福业报。以婴童比喻初发心归依佛教者,而说相信死后可以生天便可感到无畏。

这里所说不仅指修持佛教,也包括外道。印度外道有数论外道、声论外道、胜论外道、时论外道等。说如果相信天、大天、自在天等,于是归依,供养和修持各种禅定,死后可以生到天界。空海在释文中对佛教所说的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诸天、印度的十六种外道以及各种禅定等,也作了介绍。《秘藏宝钥》特别强调这一心是就外道而说的,谓“婴童无畏心者,外道厌人凡夫,欣天之心也”。

空海在此说明以修善追求生天比修善生人间,更进一步。并且从论这一心开始,在释文的最后,从浅略、深秘两种意义上进行解释。所谓浅略义,即前面按“显教”之义所说,而深秘义,是按真言密教的意义进行解释。他对此心以梵字五字真言作说明。他说如果按照真言实义解释,“则若人若天若鬼畜等法门,皆是秘密佛乘”,据此修行迅速解脱。

4.唯蕴无我心,五乘中的声闻乘,属于小乘佛教。

《十住心论》说,以上人乘、天乘和外道,因为没有断除对“人我”(或“生我”、也简称“我”)的迷执,仍难免超脱生死。因此佛便向众生说此解脱之道:“遮生空于唯蕴,譬我倒于幻炎。二百五十戒防身口非,三十七菩提习身心善。告时则三生六十,示果则四向四果。说识唯六种,摄法则五位。四谛四念莹其观,六通八解得其证。”大意是,引导人们认识组成人身心(人我、生、我)的是五蕴(色受想行识),由于五蕴聚散无常,生命也无常,如同幻想中的火炎,从而断除我执,体认“我空”之理;制定二百五十戒(《四分律》规定的比丘的具足戒)以防非止恶,提出“三十七菩提分”,引导修行;至于何时可以达到解脱,少则三生,多则六十劫;解脱的果位有所谓“四向四果”;在说人的心识时,只提出六识,即包括人的感觉和思惟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在分析现象时提出五位法,包括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禅观有观四谛观(观想苦、集、灭、道)和四念处(念身、受、心、法,认为无常、苦、空、无我);修行此乘可以得到六种神通和八解脱。空海在释文中说:“此唯蕴无我一句中,摄一切小乘法尽。”确实,前引空海对“唯蕴无我住心”的概括和他在释文中的详细解释,几乎涵盖了小乘的全部教义。

空海又站在真言密教的角度对此声闻乘进行解释,说在密教中有代表声闻乘的真言,它代表“法佛如来”(大日佛),如果有人由此“入道”修行,便可体悟“法界一门,法身一德”从而领悟此乘即是“佛乘”。

5.拔业因种心,五乘中的缘觉乘,也属于小乘佛教。

“拔业”源自《大日经》卷一,原文是“拔业烦恼株杌”。株杌,原意是露在地面的树根。全句意为拔除产生烦恼的根源。缘觉,佛教所说的通过观想十二因缘的道理而达到觉悟者。因为是独自修行达到觉悟,也称独觉,或比喻为麟角。《十住心论》说:“观因缘于十二,厌生死于四五(按:四大、五蕴)。见彼华叶,觉四相(按:现象之生、住、异、灭)之无缘;住此林落,证三昧于无言。业烦恼株杌由此而拔,无明种子因之而断。”所谓十二因缘是构成生命过程的十二个环节: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由无明(痴)为根本原因,遭成生死轮回不已。在禅观中对此可以采取不同的观法,然而最重要的目的是认为人生的一切苦恼是始于“无明”,从而尊奉佛教修行,认识由四大(地水火风)和五蕴组成的生命是无常的,苦的和空、无我的,不可执着,从而达到解脱。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