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印度,各家学派都有自己的量说,所提出的“量”,林林总总、蔚为大观,我们把各家的量总括一下,约有十种:现量、比量、圣教量、譬喻量、义准量、无体量、世传量、姿态量、外除量、内包量等。现量是由直接认识而获得正确知识。比量是正确推理。圣教量是圣者所说的。譬喻量是通过譬喻而得知,常用的例子是“如不识野牛,言似家牛,方以喻显故。”(大正藏44册页0095中栏)义准量即举一个而推知另一个,也就是引申推导。不过得注意,不要推错,比如你“见雨而推知云”是可以的,若你“见云而推知雨”就不妥当了。无体量是从反面来类推,也就是由事物的不存在而推知,“入此室中,见主不在,知所住处。如入鹿母堂,不见苾刍,知所住处。”(《因明大疏》卷一)世传量是指世代相传的知识。姿态量是通过姿态而推知,因为姿态能表达思想感情,人高兴了就可能手舞足蹈,太伤心就可能哭了,这时候,不需要说明,别人通过你的姿态就知道对方的高兴、伤心。外除量是用排除某类中的分子的方法以获得知识,就象化学实验中的分离提纯一样。内包量则是“把普遍的原则用于特殊的事物上,产生对特殊事物的认识”。如“人”与“张三”,“人”是普遍性概念,“张三”是特殊概念,所有“人”的性质,“张三”也都有。虽然古印度有这么多量,但到陈那论师的时候,陈那论师给简化成了二量:现量、比量,说其他的量实际上都可以划归到现量、比量之内。 外道的现量说 古印度的各家各派对于现量都有自己的说法。在正理派的根本典籍《正理经》中,对现量是这样定义的: 现量是根与境结合产生的,与名称概念无关的、确定无误的。 当感觉器官与认识对象结合的时候产生了认识,而且这个认识如实地反映客观,与思维没有关系,这就是现量。《正理经》的论述方式很特别,是在问难中显示真义的。在《正理经》中,正理派设了一个与中观的讨论: (有人说)现量等当不是量(正确的认识手段)因为(它们)在三时(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不成立。 (他接着说)如果说过去就已经是量,那么现量就不是根与境结合产生的。 (他接着说)如果现量后产生,那么就不能用量来证明宗义。 (他接着说)如果同时产生,那么由于觉与每一个事物相联系,顺序就不存在了。 现量是不能成立的,在三时都不能成立!要是说它在过去成立,那么你正理派给现量下的定义就有问题了,因为在在根、境相合之前现量已经成就了。要是现量在根、境相合之后成立,这也说不通。比如色,有这样的观点:色境是在眼见之后才成就的,这观点相当流行,一般人说的“眼不见心不乱”其实就是这观点的通俗化。现量是眼根对色境而产生的感知,既然眼根对色境产生感知是现量,可色境是在眼见之后才成立,这能说通吗?要是现量与根、境的相合同时的话,这也不对,因为我们是可以同时看到好多对象的,要是现量同时产生的话,就与日常所见矛盾了。 正理派回答说: (我们回答说)由于三时中都不成立,(你的)反驳也不成立。 正理派的这个说法是模仿中观派的说法的。下边儿正理派还与外人讨论现量的定义。有人说,你正理派给现量下的定义有欠缺,比如说“我”、“意”,要是没有“我”、“意”,现量认识根本就产生不了,还有方向、空间、时间、虚空等,也都是现量产生的条件之一,这在你正理派给现量的定义中都没有体现出来。正理派对“我”、“意”进行了说明,而对方向、空间、时间、虚空等没有理睬。正理派说: 意识的(被排除)是由于它在认识上不能同时(有一个以上的认识)。 由于根与境的结合是现量的(区别性)特征,所以明确地提出来了。 接下来正理派举了个例子,说比如我们睡着了,忽然间有个人喊,“着火了”,你一下子就跳起来了。意思就是说,根与境的相合是最明显的,所以在现量的定义中一定要表现出来。当然了,比如说,我在睡着的时候暗下决心:明天早上一定要三点半起床,到三点半的时候,你真的就起来了,这是与意识结合,但这给根、境的相合比较起来,还是根、境结合表现突出。下边儿还有这样一句经文: 现量的不同中之处也是靠它们(指根与境的结合)来区分的。 这一句则是正理派把现量分成了色现量、声现量、香现量、味现量、触现量。 陈那论师自己给《集量论》作过注,在第一卷中有破正理派的现量观,他是这样介绍正理派的现量观的: 诸正理派者说:根义和合所生识,非作名言,无有迷乱,耽著为体,是为现量。 此有二种:一、现量;二、比量。现量者,于至实色等根等和合时,有了相生,是名现量。 也就是说,当实在的色,与根在和合的时候,生起了明了相,这个认识就是现量。根据胜论派给现量下的这个定义来看,胜论派的现量范围很宽。 智有二种,谓现及比。现有四种:一、犹豫智;二、审决智;三、邪智;四、正智。 这种分法是按现量引起的结果而分的。犹豫智怎么生起呢?“非一同法现量为先,待各别异念,我意和合为因,为何物智,名犹豫智。”句中的“非一同法”是指境、心里显出的境相这两法。“现量为先”就是我现在看见了一个东西,比如说看见一个高的东西,这时候,“我”、“意”、“根”、“境”等相合了。生起念头要在现量之后。“待”是指现量(胜论派的现量是当下所见,即根、境相合,生起明了相)与决断之念的生起,有一段时间间隔。“各别异念”就是指不同的念头,也就是指念头飘忽。 审决智的生起,则是以犹豫智为先导,“待各别异印”,生起决断。“待”还是指现量与决段之念的生起有一段时间间隔,“各别异印”是指各个不同的念头得到了印持、决定,念头不再飘忽了。 邪智的生起,是“非一同法现量为先,待各别异见,暗决断智”,“暗决断智”是指得到的决断智“暗”,不符合实际。 正智则是“无颠倒”,得到的见解与实际情况相符。 也就是说,胜论派的现量宽得没边。胜论派对现量还有另外的分法: 现量有三种:一、四和合生;二、三和合生;三、二和合生。 所谓四和合生现量,是指我、根、意、境和合才能生起的现量。三和合生现量,是指我、根、意三者和合就可以生起的现量。二和合生现量是指我、意二者和合就可以生起的现量。比如说我们现在看一张桌子,当下就有我(灵魂)、根(眼根)、意(意识)、境(桌子)四者,这就是四和合生现量。比如说我发高烧,烧糊涂了,眼前出现幻觉,看见了我死去的先人,这时候是我、根、意三者和合,叫三和合现量。而二和合现量,则是指有神通者的情况。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