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一念三千和圆融三谛(2)

“一念三千”是天台宗特有的教义及修行的门径之一,看起来深奥玄远,难以臆度,其实不外用佛教的方式说出了人们的意识和心理的那种多层次、多内容的复杂结构;善于思索的人不难发现,人们日常起心动念,原本就有这

“一念三千”是天台宗特有的教义及修行的门径之一,看起来深奥玄远,难以臆度,其实不外用佛教的方式说出了人们的意识和心理的那种多层次、多内容的复杂结构;善于思索的人不难发现,人们日常起心动念,原本就有这个“一念三千”’的藤葛纠缠在其中。不说成年人,在幼儿的心念中,也可以清楚地发现这种趋向。一个幼小的儿童,常常向其父母或老师提出无穷无尽的问题,并穷追到底,如:面包是从哪儿来的?是面包房烤出来的。用什么烤的?用面粉烤的。面粉从哪儿来的?用麦子磨的。麦子是从哪儿来的?是地里种的。地为什么要生麦子?农民伯伯种的。农民伯伯为什么要种麦子?……再如:什么是英雄?英雄是英勇顽强;舍己为人,敢于与坏人作斗争。那什么又是英勇?什么又是舍已为人?什么又叫坏人呢……每一个问题都与无数问题相联系,无数的问题又通向无数的问题,其中有善有恶,有是有非,都与相、体、性、力、作、因、缘、果、报这“十如是”相连,农民、英雄、坏人,国王、公主、王子、妖婆等童话表现的儿童心理,就已与“十法界”相联了。在性情未显、智力未熟的儿童心理意识中尚有这样的层次界域,何况一个成年之人,一个在社会大染缸中浸泡几十年的人。

如果说“一念三千”主要是社会伦理式的说教,那么“十如是”则更注重于思维的功能和作用。一念之萌动如能自觉地与“十如是”相应,那么在生活和事业中必然具有前瞻性,并能获得相应的自由和成功。

中国佛教的修行实践最注重止观,一念三千是智者大师 在《摩诃止观》这一巨著中提出来的,是天台宗最根本的教旨和观法之一。除了这个一念三千之外,天台宗还有一根本教旨和观法与之相应,这就是三谛圆融。

天台宗的初祖慧文禅师是禅教俱通的大师,慧文在修习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智度论》和《中观》时,领悟到 “一心三观”的妙旨。“一心三观”就是在一念之中,同时观照到“道种智”、“一切智”,和“一切种智”。这分别是小乘、大乘和佛乘所具的智慧,彼此有很大的层次和差别,需要漫长的修行方可逐步达到,但慧文则认为无需这样的渐修,可以通过“一心三观”而顿悟。他在思考《中观》“众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为中道义”时,就达到了这样的顿悟感受:“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是真谛,万物因缘而起,没有固定不相之相,所以是空,可以通往一切智;“亦为是假名”——万物因缘而有,虽空,但不妨碍其为“假有”,万物万法是幻,是“假有”,这是“俗谛”,可以通往道种智;“亦是中道义”——中道即非真非假,空不妨碍那个假有,假有也不妨碍那个真空,这就是中道,是“中谛”,可以通往“一切种智”。这个“空、假、中”把“三智一心”、“三谛一心”用在观法上,就是“一心三观”。通过“一心三观”这样的禅修,就可以达到佛法的最高境界,并可顿悟而得。

智者大师把“一心三观”的禅法,加以发挥就成了圆融三谛的教法和观法。智者大师认为空假中三谛原本就是一体的圆融,说到底就是人们一念之中的三个不同的方面而已。在一念之中,偏着于空是真谛,偏着于假是俗谛,偏着于中是中谛。但不论偏着于什么地方都不行,因为中、假、空三谛本来是无碍自在的,一念也本来是无碍自在的。因假而有空,因空而有假,因空假而有中,有中必有空假。其间在时间上是并立的,在空间上是并行的,在心念中是同一的。所以不仅一念具有三千,而且一念具有三谛,一与三无碍无别,与三千无碍无别,都是人们的心念中的实际。

一念三千和圆融三谛可以说是天台宗对“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特殊表达方式。一念也好,一心也好,是不必去分别众生和佛的,佛与众生都平等地居于这个心内。而三谛和三千则涵融了一切精神内容——一切善恶、高下、美丑、凡圣的境界,从地狱饿鬼到佛菩萨们都同居于这个三谛或三千之中,这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理论了。

从人们的常识采看,地狱饿鬼之类是穷凶极恶的,纯恶无善的;而佛菩萨则相反,他们大慈大悲,舍己为人,功德无量,神通无边,是纯善无恶的。但天台宗却认为真正的佛性不是纯善,同样含具了恶性,不含具恶性的善不能称为至善。因为这种至善不包含恶,那么这种至善的佛性就是有限的,不全面的,有缺漏的。所以真正的佛性就是一切种,一切种当然就包容了一切。不过佛的这个一切种又是一切种智,虽包容了恶性,但却断绝了恶行,一切恶性在佛的行为中都表现了普度众生的方便善巧,都为大慈大悲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不然的话,释迦牟尼佛就不可能到这个五浊恶世来教化众生了,地藏王菩萨则更不可能到地狱中去普度众生了。

天台宗的这个一念三千和圆融三谛,虽为佛教修行的禅法和观法,但在现代的社会生活中,在现代心理学中仍然有其积极的意义。心病还要心药医,对那些失意的、得意的、心理失调的、患有各种心理暗疾的人,若能帮助他们在这个一念之中“圆融”起来,将会得到莫大的效益。如那些所作所为有愧于天理人心、惶惶不安的人,若有所觉悟,有所反悔,当知自己的心念仍然与善相通,奋然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从头作起,以重新塑造自己的人格和创造自己的事业。再如一些功德累累的,若居功自傲,或因步自封,则当警惕一念逆转,衰相即露,稍不留意,反成苦境。

智者大师在领悟一念三千和圆融三谛之时,有一种由衷的喜悦和自在感,他的弟子灌顶大师在记录整理《摩诃止观》时说他:“此之止观,天台智者,说己心中所行法门。”“说己心中所行法门”,这就超越了墨守印度经典的窠臼,有那种大彻大悟、雄视古今的气概,并使中国佛教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就这个意义上说,智者大师的成就甚至优于后来的玄奘大师,因为玄奘大师一生,都固守于“述而不作”,没有那种“说己心中所行法门”的创意。相比之下,后来的华严、禅宗就在这条路上大踏步地走了下去,如唐末著名的岩头禅师对雪峰说,“他后若欲播扬大教,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将来与我盖天盖地去。”

人的心念是活的,不是死的,一方面可以尽可能地接受和容纳过去的一切知识和信息,另一方面又可以不断创新,开 辟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既然一念可以通往三千世界,或一念本身就具备了三千世间,并且是把三谛均圆融在这一念中,那么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在这里就有了更加生动和丰富的内容,人们尽可能在这一念之中去开发、去创造、去发挥,找到和确立自己的人格和存在的价值,并奉献给我们共同的这个世界。(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