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禅贵践行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一、修行证悟是禅的生命

《法华经》上说,诸佛世尊来到这个世界上,惟一的愿望就是让众生了解、领悟佛的世界观、人生观,帮助众生修行入道。最终的目的是帮助众生了解成佛的根本,修行得道,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佛教世界观、人生观。

由此可以看出,对佛教的真正尊信,不能停留在对佛教知识的了解上,也不能停留在对佛教道理的知性理解上,最关键的是通过自身的修行实践,证悟佛教真理。可以说,修行证悟是佛教的生命所在。禅宗直接以见性成佛为目标,更直截了当地反对把佛教世界观、人生观当作知识、理论来学习、研究,主张以全部的知、情、意投入到佛教的践行中,使佛的知见成为自己的知见,自己的生命化为佛的生命。因而,修行证悟更是禅的生命。不然,若禅宗门人只停留在辩认的机缘上,停留在知性的理解上,没有踏实的践行,禅宗的法脉也便断绝了。

耕云先生提倡安祥是禅的生命。而安祥作为生命的原态,要得到亲身的体证,必须通过修行克服身心方面的重重习气。我们也许都有这样的体会,要获得安祥的觉受,必须消除贪嗔痴,读经时心中没事,便有法喜充满的情怀,以为自己以后碰到什么扰人的事,都不会贪、不会怒、不会痴了,不料往往一到现实生活中就卡壳,碰到自己喜爱的物事,照样会贪,照样会痴;碰到自己烦心的人,照样会怒,自己所学的佛教道理有时也会跑出来,与贪嗔痴打架,不过很少有胜的时候,于是往往自怨自艾,甚或找出借口来为贪嗔痴辩护,赖在一个地方不能进步。到这时方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心态的自觉自主,安祥的获得与持运,同样是与踏实的践行分不开的。实际上,修行多了,禅定功夫深了,许多不好的习惯,根本不用你费心与它周旋,它自然会消失。

修行证悟之所以重要,之所以与知性理解不同,还在于知性的理解往往不能深入经义,而只有通过修行,才愈来愈明白经典的甚深内涵。比如《金刚经》“善现起请分第二”中,须菩提尊者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一语,可以简单理解为释迦牟尼佛有能力使弟子时时持正念,在弟子遇到问题时,能嘱咐弟子以正确的方法处理。也可以进一步理解为,我们的自性光明,能使我们抵御妄念,碰到问题让我们知道如何解决。但如果不通过修行,修行不到达一定层次,也不知道自性光明是指什么,它又如何抵御妄念、如何告诉我们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呢?显而易见,没有切实的修行,是不会真正体悟到这句话的内在含义,也不会明白为什么禅宗以《金刚经》为主要经典。

二、修行应有明师的印证、指导

我以前学禅有一种自以为是的毛病(也许其它的修行人也有这样的毛病),宁愿自己读经理解经义,不愿参访大德时贤。只是偶然的机会拜会了归元寺住持,听过另一位法师的讲经,并且只赶上了最后一场,回家打坐就马上有很好的体验,轻松入定。可见亲近修行的人是有益处的。耕云先生的《谈心》一文在谈到“传心”时说:

一个真实的禅师,二六时中,秒秒绽射著般若的生命之光,展现出有若“磁场”般的辐射圆周。学人若果诚敬恳到,进入“磁场”就会在亲和、同化的作用下,发露出“本心”的空明心态,亲证到“定慧圆明”的心法,当师家说句“只这是“或“善自保任”的印证和直指时,就完成了无上大法的秘密传承,……(文载《禅》九二年第三期)

修行之初,找到真正的明师是很重要的,明师一方面可以传佛心印给我们,让我们了解修行的目标;另一方面可以教给我们打坐的方法,用以克服消除社会生活对我们内心诱惑和坏影响;教我们时时提醒自己,保持“定慧圆明”的本心。

不接触修行的人,只单纯看经典,是很难进步的,因为只有通过修行人,我们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修行的力量,才有真实的信心和修行的渴望。这一点经典是做不到的。经典中虽然也讲到前人修行的体验,但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对我们只能起到“望梅止渴”的作用而已。

不得到明师传心传法,便谈不上真正的打坐修行,如果仅凭自己微薄的知解力盲修瞎炼则是非常危险的,特别是不了解修行解脱的目的,欣羡神通,则更易走到邪路上去。

那么,怎样找明师呢?一要有求大道的信心和勇气,不能仅“乐小法”,停留在气功、神通的追求上,也不要满足于阅读经典,要敢于参访修行大师。二要用自己的智慧找到自己的师父。不同的修行人力量不同,愿心也不一样,我们要找师父,当然应该找愿意帮助我们解脱,有智慧有力量帮助我们解脱的明师。不要一听说哪个人修行好,就盲目拜下去。自己参访修行人,应诚心求问,悉心体会,看他是否有很安祥的修行气氛,是否能使你心地澄明,是否能帮助你解决修行的难题。也可以直接问他,是否有把握修行解脱,是否能帮助你修行解脱。修行人不打妄语,如果他能给你肯定的答复,便可以拜他为师。只要你诚心学,真正以了脱生死为目的,是一定能找到明师的。

三、修行的内容

修行不是单纯的参学,也不是单纯的打坐。大体说来,修行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心行,②德行,③功行。

其中心行是最根本的。所谓心行,指心的实践,心的体证。禅宗直指人心,修行入手点是心;修行是否进步,也是看心是否更安定、更平和;修行是否得法,也是看心是否能获得解脱。心的实践有两方面具体内容:一是参访时贤,披览佛典,了解修行的目的,从而树立正确的修行理想,找到最佳修行方法。其实这并不是件容易事,能克服众多的诱惑,以了解宇宙人生真谛,求得圆满智慧为人生理想是很不容易的。另一方面内容是在现实生活中磨炼自己,以圆明本心观照一切现象,时时发正念,持正行,显正觉(使本心的觉性呈现),克服修行路途中的具体障碍,圆成无上功德。

“德行”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处理周围的人和事上。人处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有责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保持自然、社会的和谐、稳定。佛教之所以要求素食,就是为了爱惜物命;在社会上每个人同样承担着一定的义务,特别是在家人,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养子女,还必须为工作处理好有关的人和事。如果因为修行,该尽的责任不尽,便会招致物议,打坐也难安心,这便叫失德。修行人作好自己的本分事,才谈得上安心打坐修行,因而可以说,德行是心行的必要条件。此外,修行人随着修行的进步,会越来越增长自己的慈悲心,在日常生活中,抑自心之恶,扬他人之善,成人之美,这也是德行一方面的体现。只要修行方法正确,德行的进步是自然而然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