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中国出家人的听衣(2)

二、人文因素除了影响汉族僧伽的服装造形外,也使得汉族僧伽服装所使用的质料和色彩,与印度僧伽有显著的不同。 其一,是世俗对蚕丝的大量使用,这违反了佛教慈悲为怀的精神。汉族自新石器时代起,便饲养家蚕;到了

二、人文因素除了影响汉族僧伽的服装造形外,也使得汉族僧伽服装所使用的质料和色彩,与印度僧伽有显著的不同。

其一,是世俗对蚕丝的大量使用,这违反了佛教慈悲为怀的精神。汉族自新石器时代起,便饲养家蚕;到了汉代以后,育蚕、缫丝的技术更是成熟,且遍及汉地。古代印度并不熟悉这样的技术,所以十种衣中的蚕丝应该是野蚕丝,不是家蚕丝,就没有杀生的顾虑。汉族僧伽较印度僧伽多用丝为僧衣的原因,可分别从两方面来探讨。首先,从汉人的角度来说,蚕丝在汉地较印度多,所以汉人必定较有机会接触,但不一定拥有。且在汉人的思想里,自周代以来是非常“人本主义”的,对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一种“生态平衡”的观念,因此并没有强烈“不杀生”的意识;只有采取一些限制,以达到平衡的目的。

所以,自古以来就规定一般人必须到了六十岁以上,才能使用蚕丝。而佛教自汉代传入汉地以来,除了“三武一周”之外,一直都得到帝王和贵族的支持。帝王和贵族当然不免有所赏赐(布施)给僧伽,以表达他们对佛教的崇隆。从汉族僧伽的角度来看,接受信徒的布施本是僧伽的本分,接受乞物岂有挑剔的道理?《金刚经》中也说:“(乞食时)次第乞。”乞食如此,乞衣当然也应该如此。虽然大乘佛教在乞食方面,并不如小乘佛教遵循以上的观念;但在衣物方面,似乎就是本着这样的想法。除此之外,前面说过,丝料是帝王对受者的崇隆,也表征着拥有者与众不同的尊贵。因此,不免令未脱名利欲求的僧伽以此自得。

从曾经有汉族僧伽向帝王求赐紫衣的史实可见,更可证明这样的心态是存在的。当然,这或许只是少数;历史上仍有许多终其一生粗食布衣的僧伽,这在《高僧传》、《续高僧传》或其它史料,都有类似的记载。其次,是有关人文因素对汉族僧伽服装用色的影响。原来佛教在印度是以“袈裟”作为僧衣的用色;而汉族历代僧伽所使用的色彩,据文献的记载,主要有赤、缁、黑、皂、绯、青、紫、褐、黄等色。上述的色彩中,除了紫和绯以外,应该都是汉族僧伽所认知的袈裟色。“紫”和“绯”两种不如法色,和汉人的色彩观念有何关联呢?从史籍的种种记载:自先秦而下,汉族自有形成独特的服色制度。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有:一、天地之色;二、五方色;三、五时色;四、贵贱尊卑之色,其中又分(一)正色和间色、(二)君臣等第服色;五、改正朔,易服色等。汉族僧伽所受到最直接的影响,是第四项贵贱尊卑之色。武后赐紫,是因为唐代的品官服色制度三品以上服紫,她在对法朗等人表以同于朝中大臣的崇隆和尊重。之后,唐代、五代、宋代的帝王也都曾以此来赐给僧伽或道士。直至现在的日本,僧伽都还在穿着紫色袈裟。可见唐代以前,虽然僧伽对袈裟色的认知不尽相同,都还是以追求符合“袈裟”色为主。明代的品官服色,是废紫而升绯(朱)──绯是四品以上的服色;因此,赐紫的风气就停止了。

从本文的探讨,可以了解:原来制衣只是适应僧伽最基本生理需求的服装,但对汉僧来说,它的象征意义可能远大于实用功能,因此极需要制衣以外的听衣。而汉族僧伽的听衣,不只因地域气候不同而产生新的需求,文化因素更是直接影响听衣造形和用色的主要关键,甚至还因此造成制衣的部分变迁,这在后续的文章将会继续说明。(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编辑:明蓝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