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无忧树、阎浮树及菩提树的故事(2)

经过七天七夜的静坐幂思,乔答摩终于在某一天(按印度历法是2月8日或4月8日,按中国夏历是十二月八日即腊月初八日)天将破晓之时(佛经均记为金星升起之时)豁然大悟而成道。池田大作在《我的释尊观》里这样描述说:随

经过七天七夜的静坐幂思,乔答摩终于在某一天(按印度历法是2月8日或4月8日,按中国夏历是十二月八日即腊月初八日)天将破晓之时(佛经均记为金星升起之时)豁然大悟而成道。池田大作在《我的释尊观》里这样描述说:随着黎明渐至,释迦清澈睿智的慧眼愈加敏锐;而当启明星照耀之时,‘啪’地一声,像受了电击一样,他准确地把握住了自己的生命活动……在那一瞬间,出家人释迦终于获得了正觉由于那一瞬间的开悟,佛教这一曾经给予世界历史以无法估量的的影响的宗教便确立了。乔答摩在下面结跏静坐而大彻大悟的那棵树,就是毕钵罗树。它是一种常绿乔木,卵形的叶子,黄白色的树干;开花时,小小的花若隐若现地寄身于花托之中,很使人怜爱。其树枝通常用来车制念珠。自乔答摩于毕钵罗树下成道,证得菩提(觉悟)后,毕钵罗树便被佛教徒们称作菩提树(这一地方,又被称为菩提伽耶或菩提场)。他们将它视作为佛的象征,每见有菩提树,便要绕树敬礼,焚香散花。

后来,证得菩提的乔答摩在鹿野苑(在今印度北方邦东南瓦腊纳西域西北约10公里处)找到了他的五个弟子,他们仍过着禁欲的生活。有一个记载说当他们看见他走近时还踌躇不前,不愿迎接他,但乔答摩却使他们认真地倾听他的新信念。讨论进行了王天。当他终天使他们相信他这时已得到正觉以后,他们就称他是佛陀(Buddha,简称佛),主动皈依他,成为首批弟子。这就是佛教史上所称呼的初转法轮。古印度有一种传说,讲凡能征服天下的大王叫转轮王。当大王出生的时候,空中会自然出现转轮,预示他将所向无敌。转法轮,是佛教徒比喻释迦牟尼所说佛法能破除一切邪见。

后来,乔答摩和他的弟子们在鹿野苑里建立起一个类似学院的组织。他们自道茅舍,开始聚集信徒,初时即达60多人,成立了最早的佛教寺院。当然,那时的寺院既无佛像,也无经卷,只类似于今天的一处集体宿舍外加讲演厅。乔答摩全靠一张嘴在那里讲道说法。

乔答摩最初向五个弟子的讲道说法即初转法轮的要旨包含了他的根本思想,这就是四圣谛、八正道及十二因缘。四圣诵就是四谛,其谛是真理的意思,因被认为是神圣的真理,便被称做四圣谛。它们分别是苦谛、集谛、天谛、道谛。苦谛,是说世俗世界的一切,本性都是苦。其苦有八种;生、老、病、死、怨憎会(与不喜欢的人或事相会)、爱别离(与可爱的人或事相分离)、求不得(得不到所渴望的东西)、五盛阴(充满各种身心痛苦)。集谛,又叫习谛,指造成世间人生及其痛苦的各项原因或根据,即佛教通常所说的业与惑;主要表现为对欲乐、生存、权力的追求。灭谛,指断灭世俗的一切痛苦的产生根源,达到最高理想境界,即解脱或涅磐。道谛,指通向涅磐解脱的正确方法途径,而这些方法或途径又可概括为八种,即八正道。

八正道指八种超脱苦、集的世间因果关系而达到出世间之涅磐寂静的一切理论说教和修习方法,又称八圣道等。它们分别是:正见(对佛教真理、四谛等的正确见解)、正思维(也作正思、正志,指对四谛等佛教教义的正确思维)、正语(不作一切非佛理之语)、正业(住于清静之身业)、正命(符合佛教戒律规定的正当合法的生活)、王精进(勤修涅磐之道,亦作正方便”)、正念(铭记四谛等佛教真理)、正定(修习佛教掸定,心专注于一境,观察四谛之理)。佛教认为,按这八种方法修行,便可由凡入圣,从迷界此岸达到悟界之彼岸,所以又比喻为八船、八筏。

十二因缘,也名十二缘生,是佛教三世轮回基本理论。释迦牟尼认为,世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都依赖于某种条件;人的生命过程也依赖于条件,可以分为十二个彼此成为因果联系的环节,名为十二因缘(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12个部分,称为十二支或十二有文”)。若将这十二因缘配合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说,又可概括为三世两重因果:过去因造成现在果,现在因产生未来果。因此,任何一种有生命的个体,在末获得解脱前,都要依这种因果规律在三世和六趣(也叫六道,指众生依据生前的善恶行为而有六种轮回转生的趋向。六趣是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中生死流转。在这里,释迦牟尼是要教人通过修习最终摆脱所谓十二因缘的束缚,跳出三世轮回的范围,实现涅磐。

释迦牟尼在鹿野苑的初转法轮,使得佛教拥有了它的基本教义(即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也使得佛教的佛(指释迦牟尼佛,以后也泛指一切佛)、法(即上述基本教义)、僧(指释迦牟尼初转法轮时的首批弟子,以后泛指继承、宣传佛教教义的僧众)三宝俱备。释迦牟尼·悉达多终于创立起使后来干干万万人虚心礼教和热烈投入的佛教。

释迦牟尼35岁正觉成佛,说法传教达45年之久。他在80高龄时,希望返回故里迦毗罗卫。当他拖着疲惫的身子来到位于拘尸拉城附近照连若跋提河畔的姿罗林中时,再也走不动了。他自感寿命将尽,便在两棵姿罗树下铺了床塌。这时,床位上突然落满了鲜花。释迦牟尼·悉达多头北脚南,向右侧僵卧于上,左脚置于右脚之上,在鲜花中安静地进入涅磐。此时杯中大棵姿罗树都变成白色,变幻得犹如白鹤,因此姿罗林又叫做鹤林或霜林。

以后,佛教便将无忧树(姿罗树)、阎浮树以及菩提树视作为代表释迦牟尼一生三个阶段的标志,他在无忧树下诞生,在阎浮树下开始思索人间真理,继而又在菩提树下得道成正果;末了,则在无忧树下圆寂。(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编辑:明蓝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