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赤松的道路(2)

弘福寺建成后,赤松法师道领设“两序”、立“清规”、续“法脉”,并多次开期传戒,收僧俗弟子多人。可能是由于自己求取佛法的历程过于曲折艰辛吧,赤松法师说法朴实易解,待人慈祥敦厚,诲人不倦,平易谦逊,没有

弘福寺建成后,赤松法师道领设“两序”、立“清规”、续“法脉”,并多次开期传戒,收僧俗弟子多人。可能是由于自己求取佛法的历程过于曲折艰辛吧,赤松法师说法朴实易解,待人慈祥敦厚,诲人不倦,平易谦逊,没有采用“棒喝”的方式。

赤松法师生于崇祯甲戌年(1634年),卒于康熙丙戌年(1706年),享年72岁。他的一生,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在他生命的金线上,贯串着一系列的因果之珠。他自幼有置身方外之想,是智慧使然,也是目睹战乱,希望变凶悍为仁慈,变杀戮为谦让的慈悲愿望使然。他有意识地以草衣木食的生活磨炼自己,与他自幼受儒学的影响有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是精神上的准备;他历尽艰辛曲折,屡投名师,是学识上的准备。他在访问香城顺法师时,曾作一偈:“久抱寒岩枯木材,三冬曾历雪霜来。惜花未向枝头吐,忽被春风一夜开。”是他一生求索和希冀的写照。

三百年前的贵州,经济文化落后于周边地区,更落后于中原和江南。一些有责任感的地方官员和绅耆,希望借助佛教影响本地少数民族的习俗,提高他们的精神生活水平,所以能积极支持赤松法师的活动。大罗木村民主动出力帮助修建庙宇,反映出赤松的努力合乎他们的需要。这一切是赤松开辟黔灵山不可或阙的条件。

三百年过去了。当初山势巉峻,连樵夫牧童也望而却步的黔灵山,已成为殿宇巍峨,竹木披纷,文化古迹丰富的胜地。赤松的名字铭刻在黔灵山上,也永远铭刻在人们心里。向我们证明着:智慧、因缘和果报。(信息来源:摘自《禅刊》)

编辑:明蓝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