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知与玩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知与玩(发帖人:huowenyin)

今日国人好游,多半是因平日俗务缠身,难得有机会外出各地游玩,故一得长假,便急匆匆组团出游,各风景名胜区更是彩旗飘扬,游人如织。看似游兴甚高,其实这等慌乱无章法的旅游好似被放鸭人赶着去水陬觅食的鸭群,多是奔波道途,观光采购,与真正的旅游却毫无关涉。

旅游实在是另一种学问。今读近年来游历大陆的台湾学者龚鹏程先生新书《书到玩时方恨少》时尤有所感。龚先生虽是著作等身的大学者,但作起小文章来亦是盎然多姿,文字简静明快,不似时下的文化游记那般滥情呢喃。

旅游当然有开益心胸,增广见闻之效,但并非任何人出去玩了一趟都有所获益。书中记载一次作者在行旅的火车上遇到同座的一对科学院研究员夫妇,途中看到被火车惊起的白鹭,这对夫妇很是讶异,连问“这是何物?”作者答道:“这是王维诗‘漠漠水田飞白鹭’中的白鹭。”可这对夫妇却一脸茫然,既未见过白鹭,亦未听过王维。这则故事初听甚是好笑,复想想却不由对当下的文化水准心生担忧。而类似这对夫妇的游客是大有人在,他们虽登临名山胜水,却对当地的人文古迹毫无兴趣;他们虽走过不少的寻常巷陌,却是不带眼,光带嘴,还号称美食之旅;他们虽说是放下俗事,走进自然,可归途上带的各类商品却多得数不清。试问,这样的旅行能称作为旅行吗?顶多是一次异地的购物之行吧。

当然,我们亦未言出外旅行必要做足功课,将目的地的乡邦文献,人物掌故都通读一过,这既不可能也不必要。我们只是希望旅人不要浮光掠影地惊鸿一瞥,一路上无为地看,有心地想,或许这样能得到更多的益处吧。

譬如书中讲到各地都常可看见的丰碑巨碣,下面常刻一大龟驮着。有点知识的人就会知道那不是龟,乃是龙王九子之一,叫赑屃,善负重,故以它来驮碑。可是龙生九子,除它以外还有哪些呢?昔日明孝宗曾以此问李文正,文正答以:一螭吻,形似兽,性好望,所以用为屋顶兽头装饰;一蒲牢,形似龙,性好吼叫,所以用为钟纽;一狴犴,形似虎,有威立,故立于狱门;一饕餮,好饮食,故用于鼎盘;一趴夏,性好水,故立于桥柱;一睚眦,性好杀,故用于刀环;一金猊,形似狮,性好烟火,故刻于香炉;一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闲,故用为门铺首;一金吾,形似美人,首尾似鱼,有两翼,其性通灵,不寐,故用于锁钥。焦竑《玉堂丛语》卷一特载此事,可见并不易作答。但民间建筑上用这些东西却甚为普遍,其象征意义遂不容不知。

像这样的知识掌故,书中在在多有。举凡金石书画、人物轶事、艺文释道,作者信手拈来,化融无迹。例如书中讲到郑板桥用狼毫型肥笔,笔硬且吸墨量大,故其字刚柔并济,非羊毫笔所能为之;再如电视剧中的刘邦着黄袍,实在可笑,因古代庶人才穿黄袍,皇帝衣黄始自隋;而游人但知曲阜的孔庙孔府,却不晓得此地还有“少昊陵”,我们中国人老喜欢讲龙凤呈祥,但龙凤这两大图腾就起源于东方少昊族的鸟图腾和西方夏民族的蛇图腾,可如今曲阜的少昊陵却人迹茫然,乏人问津。因不知人文知识遂只得人云亦云,矮人看场,以为看几本拙劣的旅游图册就算是了解了,实在可哀。

由此想及,若真要在旅游中得着些扎实的好处,还得要平日有所留意。学问一事不一定都是妙思玄想,蹈空离奇,其实反倒多在饮食起居,草木鸟兽等寻常人事中含藏丰厚,只要留心考察,细加体悟,当能觉得有趣亦复有益。故功夫不在旅中,全赖平日的涵茹积渐。曩昔达芬奇有言“知与爱永成正比”,此处或可改为“知与玩永成正比”乎?

 

原文地址: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