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心的五四运动》(2)

三、四感:感恩,感谢,感化,感动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具体实践自助助人的修行呢?可从四感:感化、感动、感谢、感恩来著手。 感化:知惭愧、常忏悔 许多 佛教 徒都是拿经典来教化他人、感化他人,拿佛法的标准来要

三、四感:感恩,感谢,感化,感动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具体实践自助助人的修行呢?可从“四感”:感化、感动、感谢、感恩来著手。

感化:知惭愧、常忏悔

许多佛教徒都是拿经典来教化他人、感化他人,拿佛法的标准来要求别人。

佛法是来帮助我们修行的,不是拿来度量人的。可惜很多人不仅以佛法度量人,并且以世间的道德标准来要求人,却不能以身作则,如此不但不能以佛法帮助自己,又怎能对别人有助益呢?

感化自己就是要常惭愧、常忏悔。惭愧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希望能够做得更好、更努力;忏悔是因为知道自己有做错的地方,提醒以后不要再犯错。

经典中告诉我们,修行大乘佛法的菩萨要到了八地以上,才成为无学;而小乘的菩萨也要证了阿罗汉果后,才是无学。无学,就是不再需要学习了,学习忏悔、惭愧。或许有人会说:“菩萨怎么还会有过失?菩萨还需要惭愧吗?”事实上,菩萨要常惭愧、忏悔,才会愈来愈精进、愈来愈清净、愈来愈能够感动人。

感动:智慧慈悲对人

有人会抱怨家庭里的成员不够好、不能满自己的愿;或觉得社会混乱,人心不安定。总认为别人都变好,自己就安全了;其他人都变得认真、负责,自己就幸福了,以此标准期待他人,认为只要别人都好,自己就有福报。但却忘了要求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满了别人的愿。

这个世界需要佛法,自己实践佛法是最可靠的,希望人家做到是不容易的。如果大家都能用智慧来处理事、以慈悲来对待人,自然能够产生力量感动他人。

感谢:顺逆因缘皆恩人

应该以感谢的心来接受顺、逆两种助缘。很多人只能够感谢对自己有利的人,例如做生意资本不够,有人愿意资助你,帮你把问题解决,这是贵人;或是遭受冤狱,有人出面帮你平反,这人也是贵人。助我们一臂之力的是贵人,理当感谢;而以逆境激励我们成长的,也是贵人,也应该感谢。事实上,我们应该把所有我们遇到、见到的每个人都当做贵人、当成恩人,都是有利于我们的人,心中便能常保平安。

感恩:奉献回馈不求报

随时随地心存感恩,以财力、体力、智慧、心力来做一切的奉献。奉献的时候,态度是恭敬的,而不是以施舍心来付出,否则便会自以为是施恩者,产生自以为了不起的心态,认为自己做了很多的功德,而且一心期待对方回馈,这是不知惭愧:相反地,接受布施或服务的人,要把对方当成恩人,感谢其恩德。也就是彼此都存著奉献、供养、感恩、报恩的心,一方以感恩的心奉献,另一方以感恩的心来接受。

很多人嘴上说是奉献,其实心理是在做投资生意,今天给了些什么,明天就希望得一些回馈,事实上,这是投资生意,不是报恩,也不是奉献,真正的奉献是没有条件的。

“四感”就是要我们感化自己、感动他人、感谢顺逆缘、感恩奉献,学习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发广大愿心,如此就能够经得起苦难,而且不以苦难为苦难,同时又能够在苦难之中救济苦难,这就是自利利他、自助助人。

四、四福:知福、惜福、种福、培福

佛法的教义与修行观念是修福与修慧。同时运用慈悲来修福报,运用智慧修智慧,运用智慧培育福报,用福报来配合智慧。福报与智慧或慈悲与智慧,这两项如缺少一样,修行不会圆满。因此,福报圆满的人一定是智慧圆满,智慧圆满的人一定是福报圆满,这就是“佛”。我们尊称佛是“两足尊”就是指福报及智慧都圆满的人。

如能实践“四福”:知福、惜福、种福、培福,并且为别人祝福,就是有大福报的人。

知福:知足常乐,安贫乐道

知道自己有福报是很重要的。人活在世上,最起码都还有一口呼吸,有呼吸就等于拥有一切希望,人生充满一切的可能,因此呼吸是很可贵的。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若能知福,则更应该说“我还有呼吸,当然满足了。”

但是有很多人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不知道这就是我们的福报。尤其现今的台湾社会丰衣足食,很多人是人在福中不知福,看到别人有的,也不管对方是如何努力获得的,就希望自己也拥有,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自害害人。如果我们能够知福,就能知足,知足就能常乐。不过知足并不等于什么都不要,而是“多也好,少也好,好到皆大欢喜”,这才是真正的知足。

惜福:珍惜拥有,感恩图报

我们除了拥有呼吸外,还拥有很多东西,包括生命、财物等,在台湾即便再穷的人,至少身上也还有衣服穿,这也算是财物;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际关系、人缘,这也是你所拥有的。

惜福,就是要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一切资源。珍惜而不浪费、不糟蹋,尤其不要糟蹋身体,不要伤害名誉、品格,甚至理念、理想,进一步还要饮水思源、感恩图报,这就是惜福。

种福:成长自己,广种福田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要来种福田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福田可种,例如自己的家人、邻居,以及社会上没有亲人照顾的穷人、病人,还有社会、国家的利益和一切众生的幸福,都是我们的福田。

知道要随时随地种福的人,是有福的人;为了要种福,必需要努力成长自己,在知识、人格、智慧,以及技能各方面都要增长,才能有更多的资源来种福田。

培福:享福非福,培植有福

培福就如同把今生得到的福报,种到田里边,它就可以长出更多、更多的福来。若能把全世界、全宇宙,所有十方一切众生,都当成是种福田的对象,不断的种福,那就是有大福报的人,最后就会和佛一样福德圆满。

业障的果报有时会让人误以为是“福报”。例如:见人养尊处优,站在佛法的角度来看不是福报,因为享福不是有福,惜福、培福,才真有福。

如果能应用佛法观念,世间的福报,不就是苦报的开始吗?福报享尽了,紧接著就是苦报的降临。如果我们现在能把握机会,无视于辛苦,不计较侮辱,且又能帮助别人解决苦难,更不为自己的明闻利养,不断地努力求进步,尽自己所能奉献给需要帮助的人,实际上这就是在求福、培福。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