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佛学的组织法》(5)

此次结集主要是对戒律的讨论,裁定跋耆族比丘所行的十事是不合律制规定。据《五分律》卷三十所载,十事的内容是: 1.盐姜合共宿净:戒律规定,比丘托钵乞食是为资养色身,若有剩余的食物应转施他人,不能贮存。跋耆

此次结集主要是对戒律的讨论,裁定跋耆族比丘所行的十事是不合律制规定。据《五分律》卷三十所载,十事的内容是:

1.盐姜合共宿净:戒律规定,比丘托钵乞食是为资养色身,若有剩余的食物应转施他人,不能贮存。跋耆比丘认为有盐姜拌合的食物,可以贮存于角器,第二天再食用。

2.两指抄食净:比丘应持过午不食戒。跋耆比丘则认为日影从日中遍移至两指宽时,还是可以用餐。

3.复坐食净:比丘不能过二堂。跋耆比丘则认为用完餐后,可再过二堂。

4.越聚落食净:比丘用完餐后外出,村人如再供食,应转施他人。跋耆比丘认为村人再供食,可以再食用无妨。

5.酥油蜜石蜜和酪净:比丘应持过午不食戒。跋耆比丘却认为以酥油蜜、石蜜,加上干酪做成的饮料,可以饮用,不算犯戒。

6.饮阇楼伽酒净:比丘应持不饮酒戒。跋耆比丘认为未发酵或半发酵的椰子汁,是可以饮用的。

7.作坐具随大小净:坐具的大小有一定的尺寸。跋耆比丘认为坐具大小没有限制,可以随意制作。

8.习先所习净:比丘应当舍弃过去所学的世间才艺。跋耆比丘认为过去的世间才艺,可以保留应用。

9.求听净:一切仪式作法,应由僧众共同举行。跋耆比丘认为单独行事无妨,只要事后向僧众报备即可。

10.受畜金银钱净:比丘不能储蓄钱财。跋耆比丘则认为金银钱财是可以接受的。

肆 窟外结集

据《大唐西域记》卷九、《部执异论疏》等记载,大迦叶召集五百阿罗汉举行第一次结集时,未被选入参加的比丘尚有数百千人。他们以婆师波罗汉为上首,另行结集,共结出经、律、论、杂、禁咒等五藏。

由于此次结集,是大众同聚一处而诵出,所以称为大众部结集,又称窟外结集,以区别大迦叶在七叶窟内的结集。

伍 第三次结集

佛陀入灭后约二百三十六年,阿育王笃信佛法,对僧团供养不绝。相反的,外道们却衣食穷困,于是自行剃除须发,穿著袈裟混入僧团,他们一边获取衣食,一边传入外道的思想,而引起僧伽间的论诤,使得王都华氏城阿育王寺七年间不能和合说戒布萨。

阿育王便迎请目犍连子帝须为上首,分别邪正,将杂入佛法的外道,一齐驱出。之后,集合大众,在摩揭陀国华氏城,举行第三次结集,与会的比丘有一千人之多,他们用了九个月的时间,重新整理经、律、论三藏。目犍连子帝须还亲自撰述《论事》,批驳当时外道的各种异议邪说。

陆 第四次结集

佛灭后百年至一百一十年之间,由于毗舍离和跋耆僧侣的十事非法诤,召开了第二次结集,重诵律藏,虽然上座部长老获得胜利,僧团表面上仍属统一,但实际上大众部与上座部已开始产生分裂。到阿育王时代,第三次结集之后,又发生了“大天五事诤”的事件,佛教从此正式分裂。

所谓大天五事是指:

1.余所诱:大天对弟子说,阿罗汉虽然离欲证果,遇到天魔来扰乱诱惑时,也会有梦失不净的现象。

2.无知:无知有染污及不染污二种。阿罗汉虽然断尽三界见思烦恼,但是仅仅断除染污无知,尚未断除不染污无知。“不染污无知”,阿罗汉不能断,唯佛能断。

3.犹疑:疑有“随眠疑”和“处非处之疑”。阿罗汉尚未断尽后者,所以虽然是独觉圣者,还常常有迷惑。

4.他令入:阿罗汉必须依靠他人的授记,才知道自己是罗汉,如舍利弗、目犍连等智慧神通第一的人,也是经由佛陀授记,才知道自己已经解脱。

5.道因声故起:四圣谛的观苦、空、无常、无我等是圣道,阿罗汉必须挚诚唱念“苦哉”,圣道才能现起、证悟。

以上五事是大众部的始祖大天所提倡的,当时上座部持相反的论点,认为这五事是非法的,称为五事妄语、妄言、邪说、恶见等。也由于对五事观点的歧异,而导致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分裂。

不到百年,大众部又以学理见解的不同,分裂出一说部、说出世部及鸡胤部。数十年后,又分出多闻部、说假部。再过数十年,大众部比丘聚居制多山,重论大天五事,又起辩论,于是再分出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至此,大众部共分成八部。上座部则几经分裂,成雪山部、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山林部、化地部、饮光部、经量部、法藏部。

从西元前二百多年阿育王时代,到西元开始之前,前后约二百多年,上座部加本部分裂为十一部,大众部加本部分裂为九部,合称小乘二十部。各部学说各有差别。

佛陀入灭后四百多年,印度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崇信佛法,但是所闻佛法有许多异说,便请教胁尊者,胁尊者回答:离佛的时代已经很远了,各部派对佛法已渗入自己的见解,现在应该重新结集三藏典籍,以正明义理。

于是迦腻色迦王召集比丘大德及在家居士各五百位,在迦湿弥罗,以胁尊者、世友为上首,从事三藏的注解。历时十二年,先后造“优婆提舍”十万颂以注释经藏;“毗奈耶毗婆沙”十万颂以注释律藏;“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十万颂以注释论藏。总共三十万颂,九百六十万言,迦腻色迦王并以赤铜为鍱,镂写论文,以石函封缄,建塔珍藏,历史上称这次结集为第四次结集。

柒 其他的结集

根据巴利教史及缅甸史的记载:西元一八七一年,缅甸国王敏东召集二千四百位高僧,在首都曼德勒举行第五次三藏结集,而以国王为护法人。

此次结集历时五个月,以律藏为中心,考订校对圣典原文的异同,更将结集的三藏文字,分别镌刻于七百二十九块方形大理石上,然后竖立在曼德勒山麓拘他陀塔寺(Kuthodaw)中,外面还有四十五座佛塔围绕。现在依然保存在曼德勒古都里。

另外西元一九五四年五月十七日卫塞节,缅甸佛教在国家赞助下,于仰光北郊艺固山冈上,举行第六次结集。此次结集主要是团结佛教徒,增进上座部佛教的兴隆,和提高缅甸独立国的地位。

此次结集是以第五次结集所镌刻的七百二十九块大理石刻文为依据,并参考锡兰、泰国、高棉、伦敦巴利圣典协会,以及缅甸各种巴利文版本,作详细考订。经过两年,在一九五六年完成,并将结集的资料印刷流通。

第三篇 判教

壹 判教的起源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